“危機公關”元年之后,品牌該咋辦?
今年可謂是“危機公關”元年。
不僅是各品牌頻頻被口水淹沒,明星們更是一個接一個深陷輿論危機。從蘭蔻的何韻詩事件,到百度連續不斷的危機,再到和頤酒店的恐怖事件,從韓庚、包貝爾、李易峰、吳亦凡到趙薇……
互聯網擴大了輿論的力量,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點贊,明天差評,互聯網時代的危機如同電腦病毒一樣,稍不注意,就可能爆發,而且沒有預警。
而這,只是個開始。
危機的主體們不得不通過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訓,去邊干邊學:如何處理互聯網時代的危機?
互聯網時代的危機:5個新特點
與傳統媒體媒體時代的危機相比,現在的危機——爆發更快、危機影響面更大、危機更容易一環套一環的惡化、但也容易被新的熱點所淹沒,當然之后還是免不了“長尾危機輿論”頻繁出現。
所以,現在很多品牌或明星習慣于“冷處理”,就是不表態,等幾天,微博熱門榜一過,再出來顧左右而言它,也可能危機就被大眾忘記了,也可能還一直被人記得,后面他/她無論發什么,總會有人舊賬重提。
也有品牌和明星處理的速度非常快,一出事立即出公告,但結果也是兩說,考慮不周全,反而會惡化危機。
如何科學的危機公關?
最科學的方法是——做良心企業、做良心品牌、做良心人。
沒有危機的素材,哪里來的危機?對吧?
但確實沒有十全十美的品牌或者人。對于大多數危機的主體,可能都存在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可以孵化謠言與幻想的事兒。
當出現危機時,可以嘗試著如下幾個科學原則:
原則1:態度比事實更重要
網絡世界是一個充滿情緒的世界,不管品牌或者個體多么無奈這個事實,但這就是事實。你在享受網絡帶來的福利時,就一定要承受網絡的弊端,尊重網絡世界的游戲規則。還有很多品牌和個體,不太了解也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固執的停留在自己單方面的思維中,導致自己以為“理智”的發言,反而激起網友更大的情緒反應。
比如,ZW 和戴先生這次的微博發言……其實大多數普通網民讀后,會有一種尷尬感。這種尷尬,不在于他們說錯了,而是他們說的,和網民的思維規則不一樣。
網民只要一個結果:好態度。
所以,如果真有問題,哪怕問題不是 100% 在自己,也盡量要好態度的去認錯。這是網絡社會的游戲規則。好態度會一定程度上緩解網友的情緒。
比如這次 Kiko 的視頻道歉,態度很低,結果網友一片同情,情緒完全逆轉。早年最有名的強生泰諾品牌危機,也是一次比較好的公關案例。
原則2:道歉歸道歉,解釋歸解釋
如果真有錯,那么一定要遵循“道歉歸道歉,解釋歸解釋”原則。
很多品牌和明星喜歡在道歉的時候,說一場段委屈的話,或者解釋一堆自己犯錯的理由。網友才不管過程呢,只管結果。你啰嗦的越多,越容易被網友寒磣“給自己找借口呢!”
比如百度、優酷等危機公關,就是啰里啰嗦,祭出情懷,擺理由,扯輝煌歷史,反而惡化了危機。再比如 ZW 和戴先生這次的危機反應,也算是混淆了道歉與解釋。
總之,不要在一張聲明上混淆“道歉”與“解釋”。
原則3:如果要解釋,不要自己來
我記得,多年前某個品牌遭遇危機,幾個報紙相繼發表說某位消費者在使用某某產品后出現過敏,事實的真相,其實是這位消費者因為其他因素引發了自己的過敏癥。
當時品牌方先邀請了權威的專家醫生,親自為這位消費者診療,并澄清情況。但這位消費者并未接受,繼續狀告到法庭上,如果純粹打官司,對品牌來說倒是正常程序。但此事經過報紙軒然,就變成了板上釘釘的品牌危機。
當時品牌方又繼續邀請權威專家醫生,一家一家報紙去拜訪,當場澄清事實,才最終解除誤會,后來這次危機就過去了。
我如上的說法其實比較含蓄,其實很多企業都會面臨類似問題,有些是真消費者,有些是職業打假人,有些是真有錯,有些是純粹冤枉訛錢,非常復雜。上面那位消費者就并非普通人,具體經過我不便多說。
舉例在此,只是說明一下:如果要澄清解釋,盡量請權威、拿證據,盡量不要自說自話。而這一條,在傳統與互聯網時代,都非常實用。
原則4: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一條很關鍵。很多品牌危機出現,品牌官方還沒來得及反應,品牌的工作人員就忍不住發言了,忙碌的轉發評論,往往這個時候,就幫了倒忙。
建議所有品牌在和平時期加強危機公關的培訓,當出現危機公關時,盡量讓工作人員先自己穩定情緒,忍一下,等統一應對方案出來之后,再幫忙宣傳。
最后,說一點對 ZW 事件的看法——這可能是千載難逢的一次群眾、資本與政治之間的博弈吧,畢竟資本家是可以全球化的,而政治是不可以全球化的。話說至此,其他就靜待其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