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北京市人社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北京市促進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舉措與成效。
四十年來北京就業結構變化明顯
四十年來,北京市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從1978年的444.1萬人增長到1246.8 萬人,增長了近2倍;就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的就業結構由1978年的28.3:40.1:31.6發展到3.9:15.5 :80.6;工資收入不斷提高,從1978年年人均700元左右增加到2017年年人均10.16萬元,高技能人才培養成效顯著,達到百萬人。
四十年來,北京市就業制度發生根本變革,伴隨著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北京市的就業制度也由“統包統配”發展到“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就業政策更加健全,逐步形成了適應市場促進就業創業政策體系,在促進就業方面,實施鼓勵單位招用、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引導靈活就業的政策。
在穩定就業方面,北京市支持企業發展,實施穩定就業政策;在推動創新創業方面,支持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創業者提供有效服務;在提升職業技能方面,支持高校畢業生、在崗職工、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參加就業創業培訓。就業服務覆蓋城鄉,構建市、區、街鄉、社區(村)四級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為勞動者提供法規政策咨詢、市場供求信息發布、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創業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就業保障日趨完善,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企業工資分配宏觀調控體系,以及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機制等,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支起了“保護傘”。建立完善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并隨經濟增長提高保障水平,實現了勞動者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失業有幫扶、工傷有救助。持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結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就業工作成效顯著。近年來,北京市著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建設400余家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大學科技園等各類雙創服務機構,服務創業團隊3萬多家;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實施創業指導培訓,建設“大學生創業板”,入板企業達到85家;每年新增就業超過30萬人。
在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方面,6年來,北京市累計培訓城鄉勞動者430余萬人次。對接北京世園會、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機場建設等,統籌培訓資源,開展精準培訓。
同時,北京立足城市總體規劃和產業調整方向,優化就業結構,27.5萬農民實現二、三產業轉移就業,圍繞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開展精準服務,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新經濟領域就業創業。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
北京市還持續激發市場就業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人力資源服務行政許可先照后證改革,精簡審批材料和環節,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達到1300余家。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在就業中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北京市還開展充分就業地區建設,全市共認定5273個社區(村)、165個街道(鄉鎮)、4個區為北京市充分就業地區,18個社區被評選為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
下一步,北京市將持續做好企業發展穩定就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精準施策促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就業、優化服務助推就業等方面工作,把“穩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尹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