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搜狐汽車 馬倩
在“黑公關”被輿論口誅筆伐之際,我們是時候換個角度,來討論一下 “好公關”了。
“黑公關”利用水軍、造謠、網絡暴力等行為破壞了健康的輿論環境和傳播體系。但不做“黑公關”是否就等于“好公關”?公關這一職業的標準是什么?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公共關系”是個舶來品。英國公共關系協會對公共關系的一系列定義之一認為:公共關系的核心是聲譽,即你所做的事、你所說的話以及別人所說的關于你的話所共同造成的總體結果。
以此定義來看,對于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而言,“公關”需要應對至少兩件事:一是主動地做,廣而告之與企業價值觀相符的品牌策劃及理念;二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評價,包括好的和不好的。
對于第一件事,其核心是能否從用戶出發,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問題。好公關是由“知”到“行”的橋梁。一場好的公關策劃,可參考許多定性和定量的標準,注意力指標是其中之一,而公信力則是品牌形象的核心評價指標。好公關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波瀾壯闊,更需要用務實的態度,作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溝通的橋梁,運用公共關系建設品牌良好形象,體現與品牌一致的價值觀。
譬如,面對競爭,從服務用戶和價值觀的角度出發,企業的市場、公關等團隊絕不應該雇傭水軍肆意抹黑競品,因為這些網絡暴力對樹立企業本身的品牌與價值觀毫無益處,對消費者也不負責任。
相較于互黑互懟的“雙輸”行為,好的公關應該回歸產品與市場本身,在產品力、品牌力這兩個關鍵因素上集中火力:差異化地尋找自身產品定位與傳播調性;在媒體、廣告公司、企業三者之間共建公平自律、職業化的合作模式,和精準、有效的內容輸出體系。
對于第二件事:接受外界的評價,這大多時候考驗著公關如何應對“負面”。這時,好公關是由“內”到“外”的管家。就吉利汽車“黑公關”事件而言,大量水軍攻擊長城汽車等自主品牌及其產品,形成網絡暴力;而吉利汽車亦聲明自己也是被誣陷的受害者。這時,合格的公關除了約束自身行為、不陷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之外,還應該考慮:危機之下,除了不做“黑公關”之外,“好公關”應該做什么?
因為負面消息而向媒介公司施壓、找媒體平臺刪稿、雇傭水軍“洗黑”或“洗白”,這種司空見慣的“公關手法”愈發無效。負面是刪不完的,危機也是無法根治的。
面對爭論和沖突,“好公關”是時候用一種更高級的態度來面對了。除了必要時刻采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之外,在某些爭議時刻,放下敵對的極端心態。適當地加入一些“幽默”與“美感”,對于那些不辨不明的爭論,尋求對話而非對抗,尋求空間而非毀滅。
為什么有的公司在危機面前越抹越黑,公眾不肯放過它們的任何一個錯誤,而有的公司卻能輕松脫身?
這個答案對于個人和企業都有意義,因為每個人和每家企業都有可能做錯事。關鍵在于,你如何應對每一次危機?是否第一時間深入了解發生的事情?是否真誠、透明、善意地溝通?是否在恰當的時機做出恰當的回應?
公關危機不是公關問題,而是商業問題,企業要做的是利用負面事件來解決問題。好公關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發聲中,積累企業的品牌信譽,輸出品牌價值觀。除了尋找在事實層面的認同之外,更多地建構在情感、尊嚴、態度、倫理、信仰等價值層面的認同。因為總有一天,你積累下來的信譽,會幫助到你。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認為,合理的價值排序要求企業放下一己得失之心,做到如下三點:一要揚善止惡,且相與為善;二要對真相負責,提供事實,還原語境;三要捍衛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合理的價值排序應是:善惡、公私、是非、得失。
這條價值排序除了是對“好公關”的考驗之外,更是對企業和其管理者的考驗。亦是對每一個人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