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何雨洋
“由于1月1日起電商法出臺,朋友圈暫停上圖。關注產品信息,請掃二維碼,下載微商相冊。”“《電商法》,最新通知……最近一周暫時朋友圈不更新文字,明天起微信不收kuan。”
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以前游走在監管灰色地帶的微商、代購正式被納入監管。今后微商、代購做生意不能像以前那樣,只在朋友圈里發發信息這么簡單,如今想要做微商、代購需要先進行工商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后,方可進行經營活動,否則將面臨罰款。
《電商法》實施了近10天,恩施晚報記者發現,朋友圈里不少微商和代購不如以前那么活躍了。一部分微商和代購則化身“特工”,公布了接頭“暗語”,儼然開始了“地下工作”。
堪比特工,用暗語溝通
“2019年1月1日起,暫時停止更新朋友圈,迎接電商法實施,如有需要可帶圖私信,微信還是照常在線,感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2019年第一天,家住州城的韓國代購小楊在微信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不僅如此,他還將代購群名稱中的“代購”二字換成了“帶狗”。“狗”用的還是一個卡通字符。
“身邊的朋友,幾乎每個留學生都在做代購。”小楊自2014年起便開啟了自己的兼職代購生涯。每個月往返一次“人肉”背回貨物,隨身攜帶的20寸小箱子被代購品塞得滿滿當當,雖算不上“暴利”,但對于身為學生的他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每次只敢帶一個20寸的小箱,同款商品限量,一點都不敢多帶。”即便如此,小楊還是進了“海關小黑屋”。面對新頒布的《電商法》,小楊顯然屬于小心謹慎的那一類。“咨詢盡量發語音,實在不方便發語音時打字一定不能涉及敏感字眼,譬如‘多少錢’‘銀行’‘轉賬’‘支付’‘支付寶’等。品牌名Logo等敏感字符用拼音代替,以免被微信平臺監控到異常封號。請大家務必配合!”小楊一再向顧客聲明。他的微信聊天記錄里充斥著拼音、英語、字符甚至亂碼,詢價交易聊天記錄堪比特工交換情報。
無獨有偶,不少州城居民向恩施晚報記者反映,現在不少代購要求大家在微信溝通時,要將“支付寶”寫作“ZFB”,“轉賬”寫作“ZZ”,其他與交易相關的詞匯也被要求使用“暗語”。另外,由于不敢在朋友圈直接發布代購商品的圖片,有代購還推薦一款名為“微商相冊”App,稱產品圖片將在這款應用上發布。
1月3日,微商賣家LEE才發布了2019年的第一條朋友圈,配圖只有一個二維碼,文字是強調以后只在微商相冊里進行更新。這么低調的曬圈,與其此前每天將皮包、鞋子、衣服等商品靚照放到朋友圈來刷屏宣傳的做法相比,令人大跌眼鏡。
恩施晚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無論是用放棄高調的朋友圈“種草”的方式,還是提醒避開所謂敏感字眼,都是微商、代購們為防止直接成為《電商法》實施后的首批“典型”。
部分微商表示支持《電商法》,將會辦證
采訪過程中,大部分代購對恩施晚報記者表示,“目前仍然處于觀望狀態,‘情況不對’就會轉行。”有些則表示,本身自己賺的也不多,將會考慮放棄代購這門生意。
“香港代購桃子”告訴恩施晚報記者,目前還沒有聽說在州城有個人代購辦理了營業執照的,“像我這樣只做朋友生意的小代購,賺的只是折扣空間價格,利潤很低。如果繳稅比較多的話,就沒錢賺了。”
對于《電商法》的實施,州城也有部分微商表示很支持。家住州城的微商揚揚(化名)主要經營的是瘦身養生產品,她告訴恩施晚報記者,對于電商法的實施,她非常支持。
“我對于《電商法》表示支持態度,微商就是因為沒有資質審核,才會那么泛濫,才會有那么多三無產品,對于正規、有資質的品牌來說就是一件大好事。”揚揚說。
揚揚介紹,她的微商團隊已經有近百人,作為代理商,她已經收到了總公司督促代理辦理營業執照工商登記的通知。
“總部也已經專門給我們上課,手把手教我們辦理營業執照。”揚揚說,她會盡快辦理自己的營業執照,也會督促自己的團隊辦理。
對于《電商法》的實施,不少喜歡網購和代購的買家也表示支持。
州城居民馮雅每個月都要在代購手上購買進口奶粉,她說:“《電商法》出臺后,購買者就會心安,知道賣家在正規渠道辦了營業執照的,更安全,給孩子買東西更放心,萬一出了問題,我能找到渠道維權。”
#p#分頁標題#e#馮雅的朋友王毅也對她的觀點表示贊同:“我覺得購物更有保障,更放心,就算是質量方面出了問題,我們也有地方投訴,不像以前那樣沒有保障。”
網傳微信要封雙方賬號 微信回復:假的!
圖文并茂、標價透明、不打掩護直接上產品圖,澳大利亞代購小新(化名)仍堅持一天連發14條廣告。和其他行事謹慎的代購相比,小新的舉措實屬大膽。“請快點下單,我現在發朋友圈屬于破罐子破摔,隨時可能會被封號。如果哪天我離你們遠去,請不要想我。”小新在朋友圈中自嘲道。
采訪過程中,有不少代購對恩施晚報記者提到“封號”,他們說,1月1日《電商法》正式實施,有幾個網傳的“監管細則”在微商和代購圈子里熱傳。
代購小蝦米(化名)說,很早之前就知道新的《電商法》要在今年實施,但具體怎么監管并沒有具體細則,導致代購圈都在瘋傳各種真真假假的版本,傳得最多的就是“微信、淘寶會通過產品圖片和關鍵詞識別交易,并封號”。
“網上代購還會封買家和賣家雙方的號?”不少買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對于代購圈盛傳的封號現象,恩施晚報記者也向騰訊進行了求證,對方表示此種說法純屬“謠言”。
騰訊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早在2015年就有這種謠傳,最近又因為《電商法》出臺被翻了出來。
但騰訊方面也表示,微信不是營銷平臺,不鼓勵朋友圈代購行為。對于用戶舉報,涉嫌售假、詐騙等違規行為的個人號,會有不同程度的處分。微信方面強調,“微信一貫尊重和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只要你不利用朋友圈進行違法行為,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騰訊微信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微信個人賬號使用規范》,你肯定就不會有被封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