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吻跨年”而成為社會事件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果然遭遇了“冰火兩重天”的巨大爭議,它反映的是當下中國電影的吊詭境界:把不是同一個重量級的選手圈在同一個圍欄里互毆,本身就不是一場公平的比賽。如果不營銷,裸宣裸發的結果只能是票房慘淡,偏藝術向的電影似乎永無出頭之日;如果營銷“過度”,大量非核心觀影人群進場,則導致頭炮炸響后的一地碎紙屑,以及報復性的一星差評。對于這種窘迫的場面,筆者只能這么說:這不是電影的錯,不是導演的錯,不是營銷的錯,更不是觀眾的錯。2018年最后的夜晚,影院里充滿著走錯場的相互尷尬。
然而還是要對那些說“看不懂”的影迷說一聲:下次看這種偏藝術的電影,麻煩把手機關一下。《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故事層面而言,毫無難度可言,它是一個簡單到近乎簡陋的故事,無論是追尋自我,還是戀母情結,電影里那些過于明顯的“隱喻”,就差插塊路牌標明“此處有暗示”了。如果連這么簡單的故事都沒看懂,只有兩種可能:第一,你睡著了;第二,你看手機了。所以,還是那句話,電影雖然是個商品,但它依然是藝術,它多多少少是需要一點門檻兒和篩選機制的。在這一點上,智能手機和漫不經心就是這類電影的“死敵”。
幸好,在五星和一星之間,在影迷、偽影迷和非影迷之間,我們還有一個最大公約數:湯唯。不管是怒贊這部電影的人,還是狂罵這部電影的人,對湯唯的感受只有“美”。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湯唯,再具噱頭的“一吻跨年”也會乏人問津。如果沒有湯唯,這部電影的票房,至少要打個對折,甚至有可能去掉一個零。
在中國演藝圈,湯唯是絕對的異類。出道以來,她的作品數量并不多,但精品頻出:華語電影世界中的最偉大男導演(沒有之一)李安帶領她見證了何為電影的高度;華語電影世界中的最偉大女導演(沒有之一)許鞍華帶領她見證了何為電影的深度。當她想“小清新”的時候,《月滿軒尼詩》和《晚秋》讓你無比熨帖;當她想商業的時候,兩部《北京遇上西雅圖》同樣可以讓你知道“小妞電影”可以票房口碑雙高。
當然,她也有發揮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在她的履歷表里,會有那么幾部電影讓你嘀咕:“她還演過這片子?她演啥來著?”而這些電影的存在,會讓你看到湯唯的另一面:當遇到一個不適合她的角色時,她的無所適從,隔著銀幕都能讓人感同身受。這種感覺,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不太喜歡那種斷斷續續的拍攝,導演一喊卡,你就要停,哭到一半都要憋回去。導演說再來一條,只能和導演面面相覷,真的哭不出來了,就會讓人很無奈。不是不會演,也不是演不好,但真的不容易。”
這種“不容易”,使得湯唯更適合擅長“慢工出細活”的打磨型導演,而非乒乒乓乓打完收工型的電影。但無論電影的成敗,她卻創造了中國演藝圈極其罕見的零差評。那種毫無侵略性的美,會讓人不知不覺“著了她的道”,會讓你如沐春風如飲醇酒般陶然微醺。她的美,甚至會衍射到電影里,兩部《北京遇上西雅圖》,她所飾演的那兩個角色,換別的女演員來詮釋,怕是早就被罵死十次了。但她偏偏用自己的美征服了觀眾,對此筆者只能用“奇跡”二字來形容。
究其原因,這種奇妙的光暈效應讓人想起一句西方諺語:“A secret makes a woman woman。”直譯就是:“神秘,讓女人更女人。”這句話用在湯唯身上,再合適不過。
時下幾乎所有藝人都在忙著打造自己的人設,或者削尖了腦袋想要整出點事情來不要長期從觀眾的視野中消失。在流量就是生命的“眼球經濟”時代,這樣做無可厚非。畢竟,即使明星本人不想這么做,他們身后還有一大票人需要養活。但正所謂說多錯多,即使你再小心,再一步三思,也架不住網友長年累月用顯微鏡對著你。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例子,我們見了太多。而湯唯不開微博,不在社交網絡暴露太多,盡管身處絕對的“一線”,但她的曝光度遠遠不及同行,與公眾始終保持著安全的距離,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非常大膽而成功的策略。
這種神秘,同樣也映射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上。她的臺詞與出鏡,被畢贛非常用心地壓縮到了最少。那種若即若離的神秘,使她出現的每一幕都美到極致。看過電影的人,無論對影片如何評價,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個夢里,想起那個墨綠色的完美背影,以及那雙幾乎能踩到你心里去的赤裸雙足。這種“少便是多”的方式,證明畢贛在某些電影語言方面,是高明的。
#p#分頁標題#e#猶記得當年香港全部影星組團出動為賑災而拍攝的那部《豪門夜宴》,許冠文和周星馳,兩代喜劇之王在飯桌上用一根雞骨頭完成了交接儀式。而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握著火把的張艾嘉和拈著煙花的湯唯出現在同一畫面里,用這一頗具象征意義的鏡頭,完成了兩大文藝女神的對接與傳承。而對于湯唯本人來說,這個畫面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韶光易逝,煙花易冷,絢爛的一瞬,抵不過熊熊的燃燒,對于演員來說,遺世而獨立的美麗,最終還是要在作品里不朽。
——而這恰恰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后一個鏡頭想告訴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