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大會后,廣州市34個政府工作部門,以及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廣州海事法院和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集中為人大代表提供咨詢服務。像往年一樣,教育、交通、信息安全等民生領域最受代表們關注。
市人大代表:建議治理“騷擾電話” 嚴控房地產中介電話營銷行為
市住建局:將考慮對房地產銷售電話提出規范管理的要求
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建設職業培訓學校校長賴偉民來到廣州市住建局的“攤位”前說:“開完會發現,我的手機顯示曾有6通騷擾電話打過來,我現在看到陌生號碼都不敢接了。”
對于騷擾電話,賴偉民進行過深入調查。賴偉民發現,廣州市的騷擾電話擾民問題基數龐大,特別是房地產中介、金融貸款業務等領域尤為嚴重。
針對這一問題,賴偉民建議廣州市住建局可否考慮出臺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進行誠信備案,被取證認定撥打了騷擾電話的,將被扣除誠信分,扣分到一定程度將影響網申和備案的辦理。
廣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目前我國對于房地產行業銷售電話的立法規范有所缺失,也確實存在房地產銷售電話擾民的現狀。廣州市住建局對這種情況也非常重視,今年評估2014年出臺的廣州市房屋交易監管辦法時,將考慮對這種房地產銷售電話提出規范管理的要求,對于撥打騷擾電話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考慮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以減少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賴偉民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他建議,進一步加強加快信息保護立法,從而依法對個人信息數據庫的建立與使用進行系統監管,對公民信息收集、安全存儲不力的企業進行追責,對非法獲取并倒賣個人信息的行為施以重罰。
市人大代表:廣州南站客流量疏解難怎么破? 市發改委:規劃利用高快速路將旅客送達中心區
廣州市人大代表李志堅關注廣州如何在航空和軌道交通上強化城市功能,向市發改委工作人員連發三問。
一問:
廣州正在構建國際航空樞紐,進度如何?
“目前廣州第二機場和南沙的商務機場進展情況怎么樣?怎么樣通過機場強化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功能?”李志堅問道。
市發改委回應稱,預期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完成后,旅客吞吐量將達到1.2億人次,遠期達到1.4億人次。目前空港經濟區集聚的臨空產業也達到1.2萬家企業,可以發展大樞紐經濟。關于第二機場和南沙機場,目前依然處于對空域的論證和與周邊機場關系論證階段。
二問:
現有機場通行不夠便民,如何解決?
在交通規劃之外,李志堅認為還需要提高現有交通設施的“軟服務”。他去年參與了部分交通設施站場的調研,發現白云機場二號航站樓建成后,有市民反映遠機位停靠的現象等問題給旅客出行帶來不便。“以前說30萬人次是春運峰值,現在廣州南站客流量已經達到了‘天天春運’的程度,怎么在交通規劃和管理體制上做到更便民?”李志堅說。
市發改委表示正在和省機場集團共同考慮機場的綜合規劃,通過地鐵和機場交通運營一體化系統考慮來解決遠機位需要擺渡車的問題。另外,針對南站客流量大的問題正在研究通過高快速路方式疏解,今年9月底將完成芳村大道南的快捷化改造,并且謀劃了東曉南等連接通道。
三問:
要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國鐵、城軌和地鐵如何三網合一?
市發改委透露,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城際鐵路專項規劃,互聯互通的專項規劃等都在制定中。
市發改委還表示,目前正在制定交通融合發展規劃,把交通和物流融合來考慮。現在產業園區分散,希望通過規劃推動物流園區、生產園區和交通樞紐三者合一,降低物流成本。鐵路方面,市發改委正在推動城際鐵路和地鐵一體化運作。未來2023年廣州地鐵公里數達到800公里,實現公交優先,地鐵為主的公共交通網絡,廣州外圍區到中心區實現30分鐘地鐵通勤,1小時交通圈覆蓋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
市人大代表:建議公交車隔離門全部換成“全封閉” 市交通局:交通運輸部正在制定相關政策
為避免司乘沖突導致公交車墜江類似事故發生,全國不少城市公交車駕駛室都加裝了隔離門。記者了解到,廣州的部分新公交車也有占半數左右半封閉隔離門裝置,舊公交車則大多沒有安裝。
#p#分頁標題#e#市人大代表、廣州三汽公交公司駕駛員段安春對此話題非常關心,他表示,在公交車上,駕駛員和乘客之間的沖突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此前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目前,廣州公交安裝的半隔離門并不足以保護駕駛員。他建議,在推廣加裝駕駛員區域隔離門的同時,也將現有的半封閉隔離門改為全封閉隔離門。
對此,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近期下發文件,要求交通運輸部制定統一標準,其中包括在應急情況下做好公交駕駛員的防護。目前,廣州市的相關政策正在統一制定中。同時公交集團此前也已經就安裝隔離門的問題進行過調查,駕駛員群體對此也持有不同看法,有一些希望全封閉,保障安全;同時也有一些駕駛員,希望不要太封閉。
市人大代表:建議對民辦學校學生的補助按公辦學校標準 市教育局:廣州作為超大城市,只能逐步解決
在現場,記者見到一位市人大代表與市教育局的精彩問答。一問一答間,充滿了為民的情懷,可謂現場最有溫度的“問答”了。記者將這問答的過程記錄如下:
“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供給了多少學位?民辦學校供給了多少學位?”昨日,人大代表田子軍在廣州市教育局攤位前,拋出了自己的問題。
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2017學年初中招生122090人,其中民辦初中39581人;小學招生19萬多人,民辦小學6.2萬多人。
“也就是說,民辦的基本上占1/3。”田子軍繼續追問:“目前財政對民辦教育支持政策是怎樣的?”
工作人員回復說,財政全額出資的教育公用經費補助,不論是公立還是民辦學校的學生,都獲得同等補助。小學階段是1150元,外加課本費補助200元,初中階段1950元,課本費補助400元。
“從數據來看,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位缺口是三分之一,可以這么說吧?”
“接近。”
“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不能享受公共教育,只能享受教育的補助,每個人1150元,均等化還差得很遠。教育部門對此有什么打算?”田子軍問道。
“我們一直在努力,也會進行相應研究。但教育的結構,是公辦為主,民辦學校同樣是標準化學校,同樣為適齡兒童少年提供標準的義務教育。”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解釋道。
“我反過來問一個問題,給小學每個學生投入的1150元,公辦學校的財政投資是不是1150元一個人?”田子軍再次拋出問題。
“那肯定不是。”
“那就是了!這部分成本就轉嫁到了學生家長身上了,對不對?”田子軍說,“家長可以選擇民辦教育,但是必須是在應該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的基礎上,他放棄了,去上民辦學校。但放棄也仍然要給按照公辦教育的標準來補助。公辦教育投入1萬元,就補1萬元。這才應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標準。”
工作人員表示,廣州作為超大城市,現在還不能完全做到戶籍和非戶籍學生都能入讀公辦學校,只能逐步解決。根據廣州市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三年提升計劃,廣州正改擴建中小學,進行照明工程改造時也不分公辦還是民辦,實現“全覆蓋”。
對于工作人員的回復,田子軍認為,這些工作有目共睹,但屬于“錦上添花”。他說,政府承擔義務教育階段的責任,首先要從財政上保障,必須要有錢,才能讓家長真正享受到教育的機會均等和條件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