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嗎在嗎?快點起床薅羊毛!拼多多平臺4角錢充值100元話費!”拼多多平臺出現一個巨大漏洞,用戶可以領取100元無門檻優惠券。對此,拼多多回應稱,有黑灰產團伙通過一個過期的優惠券漏洞盜取數千萬元平臺優惠券,進行不正當牟利。目前,拼多多已經收回了用戶領取且尚未使用的優惠券,并給予“5元無門檻優惠券”的補償,同時向入駐商家發布緊急通知,百元券不能用來抵扣商品。(1月21日《北京青年報》)
把所謂針對電商平臺的優惠活動進行不正當牟利的現象,歸咎于惡意薅羊毛,多少都有言過其實的成分。客觀而言,他們利用的大多不是平臺管理漏洞,更不是平臺安全漏洞,而是平臺優惠活動規則設計的缺陷,如拼多多優惠券派送不對具體用戶領取、使用等設限,出現反復領取、囤積是意料之中的事,即便這其中有道德惡意的成分,也都是平臺營銷所應考慮的風險,而不能靠消費者的道德自覺來彌合。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所謂“薅羊毛”現象,平臺“悔諾”正在成為普遍選擇,如2018年4月,小米旗下電商米家有品出現漏洞,有用戶以0.01元的價格購買到了原價為599元的無線手持電動擦地機,有用戶更是連續下單幾十次,花費還不到1元。對此,小米表示,“原有價格無法發貨,將取消訂單,并贈送20元僅第三方可用的優惠券作為補償”。此次拼多多同樣祭出了“作廢”的策略,用“5元無門檻優惠券”進行象征性的補償。
如此“悔諾”就好比平臺告訴消費者,你在活動中可以享受很大的優惠,然后再解釋搞推銷的講錯了,優惠收回,給點象征性的補償。事實上,對于消費者來說,平臺無論是規則設計出錯,還是內控出了漏洞,都與自己無關,自己的熱情是沖著營銷來的。毫無疑問,無論是所謂黑灰產團伙的“薅羊毛黨”是否存在,單方改變游戲規則,都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戲耍。
應當看到的是,平臺相對消費者有更強的規則主動權,各類互聯平臺的紅包大戰、優惠券大戰之類的營銷活動,具體的優惠并不只是消費合同那么簡單,更是變相的廣告,目的是增強用戶的黏性,擴大平臺的影響力,是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如此語境下,并不排除“薅羊毛”可能成為合理悔諾的外衣,一邊用令人咋舌的優惠快速吸引流量,一邊又利用規則主動權大幅度減少營銷的成本,讓應對“薅羊毛”淪為幌子,變成借力不正當競爭的手段。
無論如何平臺都應當謹守誠信的底線,針對優惠活動可能出現的漏洞,不能靠悔諾來善后,犧牲誠信的消費信任,而應把更多的風險防控于前,減少漏洞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平臺還應改變低價、優惠單一競爭方式的依賴,把更多的精力與資源都投向改進對商家的質量監督管理與運營上,提升服務品質與口碑,從根本上贏得消費者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