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衛新 見習記者 蘭雪慶
登陸A股市場近18年,航天晨光將遭遇上市以來首個虧損。
近日,公司發布的2018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18年1月份至12月份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5億元至-1.8億元,同比2017年將下降1380.62%至1636.74%。
成立于1999年的航天晨光于2001年6月份登陸A股市場。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前身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1865年清朝洋務運動中創建的金陵機器制造局。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隸屬于兵器工業部和航天工業部,現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綜合裝備制造企業。
2001年至2017年,公司業績幾經波動,不過總體保持盈利態勢,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最低825.09萬元,最高8530.5萬元。
對于2018年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受國內去產能、去庫存的宏觀調控政策影響,與公司產品相關的煤化工、冶金、電力以及部分軍工裝備行業競爭加劇,合同質量下降。同時,2018年鋼鐵等原材料采購價格上漲,上述兩項因素導致公司毛利同比減少約1.1億元。
“一直以來,公司主業總體還是平穩的,但是后續主營業務如果要有大幅度增長還是比較難的,公司一直在積極尋求轉型。”公司董事會秘書施起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正持續推動轉型升級,重點向智能制造、核工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轉變。
據悉,2018年,公司圍繞產業定位和轉型升級方向,結合《(2018-2020)三年技術產品產業發展規劃》中制定的技術創新路徑和措施,以“三創新”為抓手,以“三突破”為牽引,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并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產品研發以及新產業領域技術和產品預研。2018年度公司研發經費投入同比增加約3000萬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2018年的盈利空間。
“航天汽車也處于轉型過程中。”施起告訴記者,過去在投資收益方面有所貢獻的公司聯營企業航天汽車2018年經營業績下滑,公司按持股比例確認的投資收益預計為-1500萬元左右,同比減少約5300萬元。
據悉,2018年,航天晨光強化“戰略+運營”管控,不斷地推進管理水平提檔升級。通過構建“本部管總、銷總主建、實體主戰”營銷體系,形成公司本部管總為核心,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營銷辦事處設置,建立業務與管理清晰化的專精營銷模式,同時突出抓好重大項目整體營銷策劃和運作。與此同時,公司推進基于合同的生產管理體系建設,提升公司核心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