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阜陽市潁上縣境內發生了嚴重交通事故,導致18死21傷的慘劇,經調查,事故發生與當時出現的“團霧”有很大關系。團霧因具有能見度低、突發性強等特點,被稱為“高速殺手”。記者獲悉,目前我省氣象部門和省公安廳已完成了全省高速公路沿線團霧地圖的繪制,并向社會發布。在地圖的指引下,2018年未發生因惡劣天氣造成的較大及以上級別交通事故,成效明顯。未來團霧地圖還有可能進入高德、百度等行車導航系統中。
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事故發生后,安徽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及時組織編制了《潁上縣11.15”1滁新高速大霧災害調查報告》,并派員參加了省政府滁新高速公路阜陽段“2017.11.15”較大道路交通事故調查組。在災害調查報告有關結論中,省氣象部門提出了編制團霧地圖的建議,得到了省公安廳交警總隊高速公路支隊的高度認可,雙方決定聯合編制團霧地圖,并由中心具體負責技術細節。
據了解,團霧是由于地面輻射冷卻,使貼近路面的空氣變冷而形成的。團霧往往出現在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有霧氣更濃,能見度更低,突發性更強等特點,被稱為“霧中霧”。團霧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具危害性,易在車流量大的路段引發多車追尾事故,引發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時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被稱為高速公路的“流動殺手”。
目前,交警對高速公路團霧路段信息的掌握主要是通過人工巡邏進行排查獲取,在時空上對團霧的監測存在較大“盲點”,須借助自動化手段。因此,利用我省高速公路沿線已建成的氣象監測網的能見度資料,結合人工排查資料,繪制成高速公路團霧地圖,可為高速行車安全、交通管制和應急管理、團霧預報預警業務日常管理工作等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經充分調研,中心技術組對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提供的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年均發生3次以上團霧(共計242 段)路段資料和2010- 2016年全省高速公路能見度自動觀測資料等進行了梳理和整合,依據自然災害風險區劃理論將團霧分為極高易發、高感發和易發三個等級,隨后在高速路網上詳細標注各路段的團霧易發等級,完成了全省高速公路沿我團霧地圖的編制,并在2018年向社會發布。由省氣象局和省公安廳聯合編制發布團霧地圖,為全國省級氣象部門首創,也是安徽省首次發布。
據介紹,地圖采用了將交警人工排查和氣象自動觀測等資料融合,依據自然災害風險區劃理論,并通過圖形直觀展示每一條詳細路段的團霧易發等級情況,公眾可依據地圖注意行車安全,可用性和指導性都非常強。根據數據顯示,S06宿登高速一段27公里的路段,年均團霧達到了30次。緊隨其后的是經過蚌埠市境內寧洛高速,有四段路面是易發區域,年均出現團霧次數達到10~16次。
根據團霧地圖成果,交警部門優化了團霧路段人工巡邏排查等方案,并于2018年度在團霧多發路段增建6套團霧探測預警誘導系統。據統計,2017年我省高速公路因團霧等惡劣天氣造成的較大及以上級別交通事故5起。在誘導系統的補建以及交通管控加強后,2018 年因惡劣天氣造成的較大及以上級別交通事故為0起,成效明顯。
同時,我省氣象部門還提出了“在團霧高發路段和大型湖泊、河流等水體附近增加觀測密度,至少每5km布設一能見度站” 的建議被納入省政府《安徽省高速公路惡劣氣象條件監測預警系統升級建設方案》,該方案已由省政府批復實施。
記者還了解到,除了編制團霧地圖,我省氣象部門還將進一步編制高速公路結冰、積雪、暴雨等其他多種氣象災害風險分布地圖,同時還將積極與高德、百度等公司探討,將團霧地圖成果納入行車導航系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