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武清區在天津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辦新聞發布會, 會上,武清區區長戴東強向媒體記者介紹了“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武清”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相關情況。會上,出席會議的相關領導回答了記者感興趣的問題。
戴東強區長介紹:武清地處京津之間,是京津發展軸和中部核心功能區的重要節點,綜合發展條件優越。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清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貫徹天津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歷史性窗口期,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天津市各區前列。
戴東強區長強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我們始終把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武清擺在突出位置,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樹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2014年6月,武清區入選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以此為抓手,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力度和舉措,持續狠抓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不放松,各項工作取得了扎實成效。
一、堅持綠色發展,構建綠色經濟體系。把綠色發展作為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完成歷年節能減排降碳任務,全區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了30.6%。
一是狠抓“散亂污”企業治理。按照全市統一部署,研究制定“散亂污”企業專項治理方案,對不符合產業布局規劃、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防治設備不完善、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開展地毯式、拉網式排查,全區共篩查“散亂污”企業1074家。整治工作中,我們堅持分類施策、一企一策,采取關停取締、搬遷改造、原地改造三種方式進行整治,目前871家關停取締類“散亂污”企業已經全面做到斷水、斷電、清原料、清設備、清場地“兩斷三清”,在“先停后治”的基礎上,203家搬遷改造類和原地改造類“散亂污”企業已全部整治到位。
二是深入推進“園區圍城”治理。圍繞構建布局合理、產業突出、綠色發展的工業園區格局,制定武清區工業園區圍城問題治理工作實施方案,對全區現有33個工業園區,保留發展國家級武清開發區等園區6個,整合提升25個,取締撤銷2個。對于保留和整合的工業園區,建立統一招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環保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推進循環化、低碳化、生態化改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今年,首批已完成武清商務區、大堿廠鎮工業園等5個園區的整合,到2020年底前將完成全部園區的整合和撤銷工作。
三是加快產業創新轉型。堅持環境保護“一票否決”, 嚴把項目準入關口。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搭建研發創新、小試中試、產業化、營銷服務和投融資服務“五大創新平臺”,開展集群化、專業化、精準化、目錄式招商,今年新引進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高質量產業項目187個、總投資70億元,新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759家、億元科技型企業34家,分別達到9727和394家。深入實施新一輪中小企業創新轉型行動,通過產業轉型、改造提升、結構調整等方式,今年推動310家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結合“散亂污”企業治理,加快地毯、絹花、自行車等傳統特色行業改造升級,采取新建污水處理廠、污染環節集中入區處理等不同方式,有效消除污染,實現行業整體轉型升級。
二、強化綜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戰役之一,我們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度,嚴格落實“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深化制定各專項工作方案,狠抓環保工作落實,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推動環境污染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是全面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落實京津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統一部署,嚴格落實控煤、控車、控塵、控制工業污染、控新建項目污染等“五控”措施,今年以來全區PM2.5 濃度同比下降8.3%、PM10濃度下降21.1%。在控煤方面,按照國家生態環保部部署要求,于去年集中完成了全域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建成全市首個“無煤區”,累計實施625個村22.67萬戶散煤清潔化治理,完成1392臺工業商業燃煤鍋爐、264家機關事業單位和597個農業種養殖戶燃煤鍋爐、2172臺中小灶具、8950家其他小商業燃煤設施改造,促進了空氣環境改善,保障了群眾清潔取暖。控車方面,加強路面超標排放執法檢查,遙測機動車7.2萬輛,建立130戶柴油車大戶檔案,排查柴油車4284輛,與115家工地簽訂《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達標承諾書》。控塵方面,全面推行施工工地揚塵“六個百分之百”控制措施,建設揚塵監測聯網工地261個,治理裸地368塊。控工業污染方面,完成區內288家VOC企業建檔立卡工作,治理VOC企業22家,關停取締3家。控新建項目污染方面,嚴格落實國家大氣污染特別是排放限值要求,對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所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實行2倍量代替。
#p#分頁標題#e#二是深入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嚴格落實河長制,按照全面掛長要求,實行河長、湖長、濕地長、坑塘長“四長”統管,明確三級河長1301名,組建1200人規模的河湖保潔員隊伍,做到水域監管保潔全天候全覆蓋。強化源頭治理,治理工業深坑27個、排污口門79個、規模化養殖場213處,累計建成36座污水處理廠,建制鎮污水處理達標率78%、污泥無害化處理率100%。加強工業廢水污染監管,全面推廣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對全區38家重點廢水市級監控企業實行全天候監控,14家直排企業均實現達標排放。同時,依托“通武廊”區域合作,以北運河、龍河、龍北新河等過境河道為重點,與上下游地區開展聯防聯治,促進區域水環境改善。
三是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組織開展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質量狀況詳查,完成農用地土壤采樣、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源調查、已關閉搬遷企業和農藥生產企業信息采集和建檔工作。注重加強污染源監管,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作為建設用地準入的重要標準,對疑似污染地塊和涉重金屬行業企業實行動態環境監測,發現問題依法及時處理,從根源上杜絕問題發生。強化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推動雍泰垃圾處理廠平穩運行,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目前還在規劃新建垃圾焚燒處理廠,計劃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投產運營,每天可處理垃圾1500噸,進一步提高全區垃圾處理能力。
三、嚴守生態紅線,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武清水綠資源豐富,是寶貴的自然生態財富,我們始終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紅線意識,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
我們持續開展大規模綠化造林,組織制定全區綠化造林規劃,推動環城鎮、環村莊、沿軌道、沿公路、沿河道“兩環三沿”生態綠廊建設,打造生態大綠空間,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十三五”期間,全區重點實施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多項國家級項目,計劃造林28萬畝,已完成24.35萬畝,區域林木覆蓋率達到37.7%,城市綠地率36.1%,建成萬畝津北森林公園、翠亨路生態綠廊等一批生態大綠景觀,成功舉辦全國綠化領域組織層次最高的博覽會—第三屆中國綠化博覽會,獲評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我們大力實施清水工程,以北運河、龍鳳河、中泓故道等11條一、二級河道為重點,投入30多億元,高標準實施河道清淤、護岸改造、景觀建設等工程,先后治理河道27條287.2公里,建成北運河郊野公園。特別是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04.65平方公里,是京津地區的生態綠腎。我們把保護濕地作為重中之重,按照中央環保督察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制定了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明確了濕地保護的范圍、任務和措施,按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準,保護濕地資源,提升濕地功能,改善濕地生態。為確保規劃落地,成立了大黃堡濕地管委會,制定實施了“1+7”工作方案,全力打好濕地保護修復四大攻堅戰,目前已經完成全部核心區和部分緩沖區土地流轉52.5平方公里,生態補水8100萬方,水道清淤7萬方,設立界碑界樁200處,整治違法違規建設行為56處,9個村生態移民前期工作正在扎實推進。我們要舉全區之力,堅定不移搞好濕地保護修復,還濕地以寧靜、和諧、美麗。
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聚焦生態宜居要求,不斷加大農村環境建設和投入力度,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取得了扎實的階段性成效。
一是高標準開展農村全域清潔化工程。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第一仗,專門制定了工作方案,高標準開展村莊環境突出問題、道路渠系重點部位、田園環境、農戶庭院等專項整治,累計整治衛生死角2150處、清理垃圾雜物1.4萬噸、規范養殖行為260戶、設置宣傳欄宣傳畫近10萬平米,掀起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實現了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同時,著眼常態管理、長效保潔,建立落實機關單位包鎮、鎮街領導包村、村兩委包街道、黨員包胡同、村民代表包戶的“五包”網格化體系,健全農戶“門前三包”責任制,全面加強日常保潔、巡查、監管,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全域清潔化工程成果。
#p#分頁標題#e#二是扎實推進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根據全區村街實際情況,建立落實“村戶分類、鎮收集、區運輸、區處理”的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機制,按千分之五的比例,在全區所有村莊配備保潔員隊伍及垃圾收運設備,積極推廣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清理鎮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99個,農村垃圾基本實現日產日清。采取“管網+污水處理站”模式,投資15億元實施301個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污水處理站150座、鋪設管網1500公里、改造戶廁5萬個,計劃2019年底全面完成,實現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目前,156個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已完成82個村建設任務,同步實施了8000戶農村戶廁改造提升工程。
三是著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結合首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建設,堅持都市型農業發展方向,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全區園區化養殖率達到100%,秸稈綜合利用率99%。推動化肥減量增效,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降低化肥用量,化肥利用率達到39%。推動農藥減量增效,實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93.8%,畝均藥量比去年減少15.7%。減少地膜污染,按照“政府組織、農戶參與、網點回收、集中拉運、市場運作”的模式,年回收廢舊地膜達30萬公斤,回收率60%。
五、深化改革創新,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把環保工作納入全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層層壓實環保責任,建立生態環保、市容環境專項評價辦法,推動嚴格落實鎮街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明確工作標準,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的嚴肅處理,今年以來全區共有45名干部因環保問題受到追究問責。加大環保執法力度,推行排污許可制管理,以采暖季燃煤鍋爐、VOC污染防治、涉水工業企業、污水處理廠等為重點,組織開展日常檢查、突擊夜查、交叉互查、重點督查,今年以來共檢查企業2543家次,立案875件,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案件14件。強化科技治污,與節能環保龍頭企業和相關院所主動對接合作,聘請天津大學專家團隊參與工業滲坑、黑臭水體治理,與武漢大學空間研究院合作開展大氣污染監測及治理項目攻關。發動全民共治,建立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渠道,全面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形成了全社會理解環保、支持環保、參與環保的濃厚氛圍。
戴東強區長表示:綠色決定生死、決定未來。雖然武清區近年來在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長遠意識、整體意識,算好大賬、算好長遠賬、算好民心賬、算好政治賬,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打好污染防治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更大成效,吸引高端產業發展、高層次人才聚集,打造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助推全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