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0日電(張紅霞 劉錄)11月20日18時,中國第16屆大型營銷類頒獎典禮在北京揭曉“2017-2018年度杰出品牌營銷獎”,304個參評項目,最終有20個項目獲獎,百度、網易云音樂、可口可樂、阿里媽媽等中外名企均在列榜單。令人欣喜的是,“寬窄巷子總策劃與營銷推廣”項目名列榜單第一名。
該獎項由經濟觀察報社與香港管理專業協會聯合主辦,被稱為營銷界的“奧斯卡”,旨在研究中國營銷形態的同時,褒獎優秀企業及助推行業發展的突出表現人物,推動中國商業文明的進步與中國營銷水平的跨越發展。
自2003年起,歷時5年打造、10年經營的寬窄巷子成為“最成都”代表,亦成為成都城市精神的最佳注解,當年的策劃者、實施者、現在的運營方——成都寬窄巷子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婷、四川二十一世紀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李作民一同前往北京領獎。
10年不衰,何以達到“最大公約數”
主辦方給出的獲獎理由:
“截止2017年,寬窄巷子年度接待達到1872萬人次。10年間,見證了“財富全球論壇招待晚宴”等系列重大事件, 堪稱名副其實的成都驕傲。”
“更為難得的是,在街區改造過程中,保留了部分原住民,通過周邊硬件與軟件的提升,使他們能夠更有品質的生活,而這歷史傳統與現代生活的和諧共處成就了最美的美景。此舉既彰顯了成都溫潤包容的城市精神——不僅服務外來客群, 更能惠澤土著鄉里。”
6月14日,寬窄巷子舉行了“開街十周年”紀念活動,此次又得到全國范圍的認可和獎勵,人們不禁好奇:在全國歷史街區改造大潮中,寬窄巷子何以能一直得到國內外游客的長期青睞?10年保持人氣長紅且仍有強大后勁,奧秘是什么?這些成功密碼中,哪些又是值得借鑒的? 作為獲獎代表,無論是臺上還是臺下,張婷、李作民交流的都是這個核心問題:15年前,寬窄巷子如何實施改造?10年運營,又怎樣落地一個個理念?
一個是游覽方,想要獲得最佳的旅游體驗;一個是營造方,最大化站在市場角度設計“時光產品”。經過10年實踐,寬窄巷子以皆大歡喜說明了其達到的“最大公約效應”。
從改造效果看,
寬窄巷子留住了“時光痕跡”
寬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中心,是由三條平行的巷子和四合院落群組成。與大慈寺、文殊院、水井坊一起并稱為成都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規劃控制面積479畝,核心區108畝,是老成都百年原真宅院的最后遺存。
2003年,西南交通大學民居學者、教授季富政指導學生在寬窄巷子逐戶調查半年,發現很多都是危房, 有些已經垮掉。當年,成都市確立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該區域將在保護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礎上,形成以旅游、休閑為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主題歷史文化街區。2007年,成都文旅集團成立,從機構到人員到工程,全面接手寬窄巷子改造工程,四川二十一世紀公司作為總策劃加盟。2008年6月,寬窄巷子開街。
張婷、李作民是親歷者。
經過政府與規劃組的多次調研、討論,寬窄巷子的保護性改造確定了“原真性、多樣性、可持續性”原則,遵循“循序漸進、有機更新、居民參與、動態保護”策略,推進改造工作。最終,944 戶居民有110 戶留在寬窄巷子,其中有商人、政府公務人員、學者教授、藝術家、滿族后裔等,最多的還是普通居民;而心甘情愿離開的人不僅徹底改善了居住條件,有的還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
四川大學博士楊春蓉十分關注改造工程。她總結道:“寬窄巷子修舊如舊,保持了原來的滄桑感,而不是推倒重來。”
李作民回顧說:“民國時期,寬窄巷子是西南軍政要員和社會名流的聚居區。在今天,寬窄巷子已成為成都市中心碩果僅存的歷史遺存,更是成都人心目中的集體家園:因為它重構了一個通過我們想象來完成的亟待消失的老城。”
從營銷定位看,
寬窄巷子以城市為支撐平臺
2008年6月14日,寬窄巷子正式開街。
#p#分頁標題#e#這個決定的背景,是四川剛剛發生了8.0級汶川特大地震,外界對四川安全與否、城市和景區有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心懷疑慮;與此同時,災區群眾剛剛處在震后啟動家園重建的階段,需要提振精神,亟盼恢復秩序。張婷回憶,當時成都文旅集團果斷決策:就在震后一個月宣布開街,向世人說明“成都依然美麗”。
攜帶著近300年時光能量的寬窄巷子,承載著成都人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在那個特殊時刻亮相。一時間,驚艷了世界,感動了世人,廢墟上崛起的不屈與奮進,使寬窄巷子成為震后首張旅游名片,極大地說服了外界。
與此同時,“寬窄巷子最成都”的獨特定位,也得到了游客的認同。成都文旅集團與項目總策劃、四川二十一世紀文化傳播公司合作,打破了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一般模式:從定位入手、確定核心價值,建立獨特的文化、商業空間,在保留舊的場所精神的前提下,催生新的場所精神。
尋找新的場所精神,意味著對街區肌理的重塑,其方向最后確定為:一個懷舊的、古老市井生活的靈魂街區,一個活生生展現在眼前的傳統生活空間。
一個問題反復經歷論證。自2000年前后起,作為對現代城市“千城一面”的歷史逆動,國內各大城市應運而生了大批的仿古街區。在這種背景下,寬窄巷子定位于“最成都”——老成都經典的市井生活,是不是與那些風行一時的仿古街區過于雷同或者相似了?
李作民說,疏理之后大家認為,雖然已經有仿古街區,但“最成都”生活的靈魂依然隱伏在歷史記憶的深處,還沒有一個街區能夠被大眾認同為“老成都市井生活的靈魂街區”……
張婷對此十分堅定:“從一開始,我們就把寬窄巷子的定位和營銷放在了整個城市平臺上,以后也沒有單獨做過寬窄巷子的推廣,一直把‘無寬窄,不成都’作為出發點,展示城市風貌和精神。實踐證明,我們的堅持是對的。”
日均游客5萬人,年游客總量達1800萬;春節、十一大假期間,日均最高峰達到15萬人次,寬窄巷子叫好又叫座的佳績令人注目。
從體驗深度看,
寬窄巷子以“故事場景化”走心
張婷后來的博士論文,即聚焦寬窄巷子的改造與重新設計,她認為,寬窄巷子建筑特色南北兼容,既有北方胡同、四合院文化,又有川西民居的特點,對成都人及外地人均有吸引力,不僅包括喜好原汁原味的文化人,還包括有消費能力的普通人。
這是策劃者、運營者所樂見并著力引導的結果。
“典型的老成都生活”最動人的東西是什么?策劃者找到了“時間”與“慢”之間的關系。成都的“慢”不是山里人的慢生活,通過異質性的城市空間,找到遠離城市病的慢生活,是一種高度市井化的大都市的城市精神——這是“最成都”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成功密碼:寬窄巷子就是一個提供并實踐成都慢生活的場所。
呈現“慢”生活場景,塑造故事化場景,是落地理念的一個途徑。
遼寧游客潘文大在游記中記述了好幾個寬窄巷子建筑的故事,例如寬巷子11號“愷廬”,百余年院門不改,這里是解放前川西電臺臺長陳希和的府第,其間還有一段西康省主席劉文輝于此地發出起義通電的掌故。例如窄巷子27號小洋樓,相傳20世紀30年代有位國民黨的王姓軍人買下此樓,后應召赴前線抗戰。他的妻子癡等丈夫不歸,只好賣掉小樓無奈歸鄉。還有龍堂客棧、見山書局等,都塑造了不同的體驗場景,文態、形態、業態有機融合,人的消費過程就是與場景的互動過程。
寬巷子閑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精準策劃并實施的“最成都”系列,形成了成都人、外地人都認同、都自在的共享街區。經過深度設計的都市鄉愁,喚起了人們懷舊和珍惜當下的美好情愫,構建了共同的精神家園。
在寬窄巷子之后,李作民的企業又參與了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博物館等多個重量級文化項目的策劃、實施。站在“杰出營銷獎”的頒獎臺,他如此感言:“如果要在保護文化的同時讓它煥發出當代生命力,那么,在盡可能地保留建筑遺存和生活方式的同時,繼承性地創造新的文化與場所精神就應該是一條可以廣泛借鑒參考的路。”
成都文旅集團董事長蔣蔚煒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寬窄巷子的策劃者、運營者,我們一直在尋找和實踐這樣的路徑。寬窄巷子二期工程即將啟動,我們將大力探索和落地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精神內涵,不斷壯大天府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