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鶴崗10月30日訊 (宋世卓 記者耿向文)在田間召開新米品鑒會、將新加工的大米運到人民廣場車展會場和我市首屆“菊花節”開幕式現場……秋收以來,東山區東方紅鄉雙贏農場一改往年將收獲的水稻賣到糧庫的傳統銷售方法,將收獲的水稻加工成新米,利用一切銷售渠道自闖市場,實現了農業生產由傳統的只管“低頭種地”向“抬頭找市場”的運營型方式轉變。
東方紅鄉雙贏農場成立于2015年。農場成立后,場長周長艷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按照綠色有機的標準共耕種了35公頃水田。可苦于沒有銷售渠道,使得這些優質水稻只能當做普通水稻按照國家統一收購價賣到國有糧庫。怎樣才能讓好米賣上好價呢?周長艷一邊努力提高水稻品質,一邊注冊了“晶科農”大米品牌,同時琢磨起了營銷渠道,終于在今年秋季尋到了一個個推介優質大米的機會。9月17日,在區鄉兩級黨委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周長艷借助東山區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的時機舉辦了雙贏農場新米品鑒會,邀請500余位市民到田間地頭觀看收割、加工水稻,隨后讓市民第一時間品嘗到了新米飯,讓市民贊不絕口,當天就銷售和簽訂大米銷售協議5噸多。“十一”期間,雙贏農場又借助在人民廣場舉辦的車展會和我市首屆“菊花節”開幕式的契機,將“晶科農”大米對市民進行了全面展示,引起了市民的高度關注,使得大米簽約訂單紛至沓來。周長艷說:“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都把農業生產從‘以量增產’轉變到‘以質提效’上來了。隨著糧食市場的不斷變化,傳統農民再也不能光‘低頭種地’,必須得‘抬頭看市場’了。”
周長艷還告訴記者,現在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在不斷的提高,對能吃上優質農產品的愿望也越發強烈。雙贏農場在今年經營的35公頃水田中,就有20公頃水田是迎合大眾需求全部施用的是農家肥和有機肥。雖然產量只有7噸,比施用農藥化肥的水稻產量低1.5噸左右,但總體收益卻比種植普通水稻高出許多,這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結果,但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如何做好推介工作。目前,雙贏農場已通過各種節會和東山區電商辦、電視臺的電視購物平臺等渠道簽訂銷售新米20噸,最遠銷到了上海、廣東等地,真正實現了農業種植從單純的生產型轉向了市場營銷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