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張勁 報道 日前,2018年“創響中國”國家電網站發布會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轉化推介會在京召開。國網山東電科院自主研發的兩項科技成果——網源監督服務技術平臺、動態大氣腐蝕地圖技術在發布會上精彩亮相,引起廣泛關注。
2018年“創響中國”國家電網站,是國家電網公司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雙創升級版重大決策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資委、中國科協2018年“創響中國”活動總體部署的重要舉措。為期兩天的科技成果發布和推介會是2018年“創響中國”國家電網站的標志性活動,是探索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合作平臺的重要實踐,對于構建開門搞科研、協力促雙創的良好格局,深化國家電網公司乃至中央企業雙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網山東電科院此次參加發布會的兩項科技成果分別是網源監督服務技術平臺、動態大氣腐蝕地圖技術。網源監督服務技術平臺是服務政府、電網、發電單位的多贏舉措,是全網范圍內首次進行的省級區域電網實時在線監督管理的新嘗試。在信息集成平臺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數據集成、海量數據挖掘、非線性建模與優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進行面向在線監測、分析評價、異常診斷、調整優化等層面的業務功能開發,為電力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提供輔助決策及優化策略,構建了基于電力系統網、源側大數據源的監督服務平臺。該平臺首次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應用于火電廠熱負荷預測,試點電廠預測精度較傳統預測方法大幅提升,目前預測誤差控制在15%以內,未來該功能將實現集群化上線應用,全面提升系統調峰能力,為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該平臺還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電廠機組運行潛力,幫助監管部門與企業自身時刻掌握機組運行能力,進而有效加強系統可再生能源消納,實現不同電源之間的協調互補,增強多電源之間的調節能力。下一步,該平臺將秉承輔助支撐電網調控運行、政府監管決策以及行業技術服務的立足點,深化業務功能開發,不斷探索網源監督服務的新模式。
動態大氣腐蝕地圖技術創新設計的智能大氣腐蝕檢測儀和網孔疊片式電偶腐蝕傳感器,實現了對標準金屬(Zn、Cu、Al等)在大氣環境中長期穩定的全過程檢測,可完全替代傳統試樣暴露法獲取大氣腐蝕數據。動態大氣腐蝕地圖技術是以智能大氣腐蝕檢測儀實地檢測標準金屬在大氣環境中的腐蝕量為數據源,由智能大氣腐蝕監測平臺系統自動完成大氣腐蝕性數據分析,并將評價結果標記在地理地圖上,輸出具有與檢測數據同步更新的“動態大氣腐蝕地圖”。實現了大氣腐蝕性的即時監測和腐蝕安全的動態評價,在世界范圍內首次繪制出區域性“動態大氣腐蝕地圖”。該技術可為防腐差異化設計、工程壽命預測以及運行維護提供數據支撐,對保障設備安全,提高防腐技術經濟性具有重要作用。可延長防腐維護周期50%以上,降低防腐維護成本10億以上。目前已在山東等9個網省開展推廣應用。
國網山東電科院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創新、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雙創工作成效顯著。此次在“創響中國”國家電網站的亮相,必將進一步促進該院推動雙創縱深發展,有利于加快形成具有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下一步,電科院將進一步健全創新機制,加強開放、融合、共享,為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附件:
【稿件聲明】凡來源出自中國電力新聞網的稿件,版權均歸中國電力新聞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想了解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