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這個跨年之夜,影迷們討論最熱烈的事情,就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營銷。
早在一個月前,《地球最后的夜晚》就開始推崇自己在2017年12月31日9點40的場次,恰好影片的結尾是一場吻戲,確立了一個宣傳核心思想:如果看這個時間點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結束時正好是零點跨年一刻,你可以和身邊的人擁吻,一吻跨年。
矯情、做作的談情說愛,向來是我國廣大青年戒不掉的癖好,無論是文藝青年,還是小鎮青年,就算是普通影迷,誰還沒一個七情六欲啊?
“一吻跨年”的噱頭熱潮下,《地球最后的夜晚》在上映當天,收獲了2.6億票房。大多數人沖著“浪漫”買的電影票,其中也包括部分的明星影響,畢竟湯唯有兩部票房不錯的《北京遇上西雅圖》。電影還沒上映時,就有不少人等著看熱鬧,一旦電影的真相在影院揭開,這些被“忽悠”進電影院的人,將如何表達憤怒?
果然,1月1日,《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跌落到1000萬,比首日下滑96%。在淘票票、貓眼等平臺上,評分慘不忍睹。就連豆瓣也從開始的7.4降到6.8(這兩天又理性回升到了7.0),微博上吐槽、挖苦的段子更是此起彼伏。
我想大家應該還記得上一次引發如此大規模討論的電影營銷事件:方勵為《百鳥朝鳳》下跪。
這件事一樣受到了很多批評,但最終票房就是上去了。一批本來不會買票去看《百鳥朝鳳》的觀眾,去看了,而且為之感動了,結果又跳出來一批人說這部片子過譽。
所以,無論做怎樣的營銷手段,收獲怎樣的結果,都不會讓人滿意的,總有輿論的水花。所以,我們今天僅僅討論兩個問題:電影應不應該營銷?電影應該怎樣營銷?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相信沒有人會持反對意見,電影一定是要營銷的,古人早就教我們了,酒香也怕巷子深。那么,電影應該怎么營銷?
只要最后換得了市場的反饋,怎么營銷都不為過,就算是自殺式營銷,也是如此。大家現在覺得《地球最后的夜晚》營銷過分,要知道民國電影人營銷起來,更不要命。191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日用百科全書》第26編《商業》里,便說到廣告的宣傳要“顯著奇特觸目驚心”。民國電影在文字上,就對電影宣傳玩了很多游戲。
比如1922年的《紅粉骷髏》,刊登了一個廣告,羅列了電影的十大優點。每個優點類別下,以四字四字方式總結,再配以一句無xxxx之弊。文筆工整,能用上的好話,基本都用上了。
在《申報》上還打出了“中國之破天荒長片偵探影戲”的名號,真的不去看對不起這個破天荒。《紅粉骷髏》是中國電影里已知的第一部以“武術”為噱頭宣傳的影片,但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法國偵探小說,拷貝遺失我們不得而知這個“武術”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從故事梗概推斷,智斗的部分明顯多于武打場面。
1939年上映的《小俠女》,由締造了《火燒紅蓮寺》商業盛況的張石川導演。在海報上字最大的,便是明星了,當時的中國秀蘭·鄧波兒胡蓉蓉。這部電影的描寫是“布景偉大,機關奇特,兇險萬狀,變幻莫測”,再加上“以超特技術、耗資巨大攝制的有意義倫理武俠巨片”,另外還有“劇情情節節緊張,曲折離奇,服裝具屬精制,聲光清晰”。
這樣四排字,字體逐漸變小。第一行明星大字,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告訴你看的首先就是明星。然后,講出了這個片子里最吸引人的商業噱頭,再來是對電影整體類型的概括,是一部有特技的倫理武俠巨片。
當時形容電影,部部都是巨片。最后,介紹了一部分故事、服、化、道的細節。
懂行的人就知道,中國電影武俠片、神怪片的高峰在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就給禁了。張石川就算在30年代末還魂了一部,已經是跟不上時代。
這部電影里,沒有像20年代武俠電影一樣泛濫的飛劍白光,小俠女最常用的法術是定身術,完全沒有特效壓力,喊一聲“定”就可以了。要說“布景偉大,機關奇特,兇險萬狀,變幻莫測”,可惜不變可以應萬變,片中有一個神奇道具萬能鑰匙,不管什么機關拿那個鑰匙就打開了。
1948年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自然是中國電影史上驚人的杰作了。它在1959年重映的海報,依然寫的非常夸張。
#p#分頁標題#e#“震撼中國影壇、飲譽國際的文藝巨鑄”,又一次出現了“巨”來形容。另外值得矚目的是一大摞排比句,“千萬人為之感動!千萬人為之興奮!千萬人為之哀傷!千萬人為之垂泣!”
是不是有一種,不看不是中國人的感覺?千萬人都看了,你還不看?
1948年張善琨拉著周璇拍的《清宮秘史》,1950年曾在大陸上映。
當時的《人民日報》上寫著:永華公司、赫赫無比、榮譽偉構、絕代超華、古裝宮闈、歷史巨片。明星云集、演員數千、鐘麗合作、攝制年余。
光讀這些詞,就足夠把人晃悠暈了。
最近電影資料館好不容易迎回來的寶藏級電影《假鳳虛凰》,當年引發了上海理發師的聯合抵制。
大家不知道在資料館看了這部電影沒有?里面對于理發師的刻畫,真的值得整個上海理發行業跑出來抵制嗎?或許這就是《假鳳虛凰》的營銷手段,玩了一出賊喊捉賊。
類似的套路,在民國電影界并不少見。上述的電影海報,所炒作的部分,都是集中在用文字夸張描述電影的類型元素。另外一種常見的炒作方式,就是利用主演明星。
1925年上映的電影《楊花恨》,首映式洗印了數千張女主角韓云珍的照片,并以她的名義贈送給了買票的觀眾,這部電影也因此廣結善緣。
之前一篇關于《假鳳虛凰》女主角李麗華的文章便提到過,她出道的時候,也是好好營銷了一把自己。先是刊登李麗華尋找遺失鉆戒的廣告,然后是馬戲團招領鉆戒的廣告,接著李麗華道謝并捐款。
一連占了幾天報紙版面,大家都開始好奇誰是李麗華,等她電影一上映,自然就買票一睹芳容了。
在白楊從北京要去上海發展的時候,明星公司也在報紙上一連渲染了幾天她的魅力,稱之為“北平小姐”,接著又說白楊整容的事情。講得沸沸揚揚,就是不見廬山真面目,等到她主演的《十字街頭》上映,公司立馬做了9層樓高的海報掛在上海市中心,立馬把白楊炒作成了一線明星。
作為電影皇后的阮玲玉,也很會打造自己親和的形象,經常邀約女學生們放學后,到她的家中聊天談心。
比較劍走偏峰的蹭熱度方式也有。在《火燒紅蓮寺》連拍十八部的時候,只要電影名字前有“火燒”就能賣錢,當時衍生了無數“火燒片”,就算沒有火燒的場景,也要有這兩個字在片名上。這也是一種蹭熱度營銷了,但是這些電影,全部都被忘記了,大家熟知的還是《火燒紅蓮寺》,就算沒有拷貝留存,豆瓣上還有100來個人標記看過。
伯樂相馬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伯樂不止很會看馬,他本身就是一個營銷高手。當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求官,結果錢花完了,官沒做到,要回去也沒錢,就想把馬賣了。他的馬算不上寶馬,只是比較好而已,但在市場待了三天也沒賣出去。伯樂知道這個事后,跑去看了幾眼這匹馬。旁人一看伯樂看過這匹馬,爭著要買,最終賣出了十倍的價錢。
用今天《地球最后的夜晚》營銷策略,來看伯樂幫蘇秦賣馬的故事,是不是有所類似?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大家跨年夜會第一選擇的電影,但是吹出來一陣耳邊風,如同伯樂在人群里多看了這匹馬幾眼,告訴你選這部電影跨年,也許會很浪漫。
我們且不論電影本身,因為這也不是一家之言能以蔽之的,畢竟斷崖式的口碑和票房也是事實。
每個人進到電影院的訴求是不同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有它的觀眾群體,但是在營銷策略上,選擇了去吸引更多“非它”的群體,并且也并沒有用作品去說服這部分群體,看完后可以心服口服地接受它。這種情況對以后藝術電影營銷會不會有影響?會有怎樣影響?唯有時間可以證明。
#p#分頁標題#e#營銷無非是一個獲取票房的助力手段,它與電影的本質,電影創作者的未來,其實是沒有直接關系的。既然是廣告,講真就是愿者上鉤。人生中有太多事,會因為聽信廣告而做出無用功,小到護膚品、保養品,大到填志愿、選職業,何況是一部電影?只是人會變,我們面對的選項也會自我更新,以前沒用的護膚品,可能自己膚質變化了,或者推出新的產品,又有用了。
這次信了營銷,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滿意,大不了下次不看了。說不定有一天畢贛拍了部電影,看了又覺得很開心了呢?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