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云南,見山水更見文化
——云南推進旅游業高品質、全域化發展
走進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的東風韻小鎮,一組造型奇特的建筑群進入游客的眼簾,這便是紅遍社交媒體的網紅打卡點“萬花筒”……小鎮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現代文化藝術氣息,吸引不少藝術家入駐于此,為游客帶來了獨特的文化旅游體驗。
曾經,同質化、低端化的旅游產品充斥著云南旅游市場,傳統的觀光式旅游增長乏力。近兩年來,云南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旅游業態,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推進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變。
“旅游+”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在云南麗江古城的大研花巷,游客們跟隨著即將遠行的“馬幫兄弟”一路行進在街巷中,“馬幫兄弟”與他們的愛人、朋友一一告別的情景近在咫尺——這場沉浸式街頭情景劇《遇見·麗江》之馬幫傳奇前傳,將古老的馬幫文化生動地展現在游客面前。
“馬鍋頭的故事十分感人,這種形式很新穎,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馬幫文化的魅力,好像回到了古老的茶馬古道。”來自四川的游客趙先生說。
店鋪、客棧一度成為麗江的旅游標志物。而《印象·麗江》《麗江千古情》等一批廣受好評的旅游演藝作品,將觀光、逛街等傳統古鎮游形式轉化為更深度的文化旅游體驗。
近年來,麗江積極培育創新旅游新業態,推進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改革,擴大中高端旅游產品供給,“旅游+演藝”“旅游+康養”等業態迅速發展。
在麗江東巴谷康養小鎮,大峽谷優美的自然風光、納西民族傳統文化、古老神秘的東巴文化與現代健康理念密切結合起來。“從2017年開始,東巴谷在原生態民族村的基礎上,開始向康養、運動、休閑方向轉型。”麗江東巴谷生態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化新說。
在王化新看來,長期以低星級住宿酒店為主的模式帶來了不少問題,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精品旅游的需求也在逐漸上升。東巴谷的康養旅游模式,就是針對工作壓力大人群以及老年游客推出的以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新產品。
文旅融合提升旅游產品內涵
位于彌勒市西三鎮的可邑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的發源地,在這個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村子里,古樸而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了眾多游客。
“‘阿細跳月’‘阿細刀叉舞’等都是彝族的特色舞蹈。多年以來,阿細文化藏在深山,不為人所知,自從村里的旅游產業發展起來以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越來越多的游客所了解和喜愛。”當地旅游講解員趙建梅說。
云南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如何以旅游激活文化活力、以文化提升旅游產品內涵,是云南旅游業轉型升級中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云南省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了一批文化遺存地、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鎮、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成為促進云南旅游高品質、全域化發展的亮點。
在傳統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文化藝術產業也在和旅游業的碰撞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鄉村旅游助村民脫貧致富
在云南省丘北縣普者黑景區的仙人洞村,青山湖泊與古樸的民居交相掩映,彝族老奶奶在街邊跳舞、織布、烤餌塊,濃厚的生活氣息令游客們流連忘返。
“在旅游業開發之前,仙人洞村幾乎與外界隔絕,語言不通,田地稀少,群眾生活困難。”仙人洞村村委會主任范成元告訴記者,盡管擁有依山傍水的天然資源優勢,但過去村民們并沒有利用資源優勢脫貧致富的觀念。在村干部帶著村民代表到大理、麗江等地考察后,這里開發旅游業的思路日漸清晰。
20多年來,仙人洞村走出了一條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成為集彝族風情歌舞、民俗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為一體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態第一村。
“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都做起了旅游的生意,村民們不僅全部脫貧,而且都過上了小康生活。下一步,我們還準備成立公司,打造屬于仙人洞特色的文創產品。”范成元說。
據了解,目前,仙人洞村建成并營業的客棧超過120家,進行電商營銷的客棧有70多家。依托“萬畝荷林”景區,每年6月底至9月初的旺季,仙人洞村經營較好的客棧,每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20萬元。
隨著云南省大力推進旅游開發與文化、生態、城鎮、鄉村建設深度融合,保山隆陽區百花嶺村、大理鶴慶新華村等一批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發展起來,現代農莊、花田農業、民宿客棧和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產品快速發展。2018年,云南省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5億人次,總收入2004.4億元,累計帶動63.8萬貧困人口脫貧。
(本報記者 魯元珍 常瑩)
(責編: 陳濛濛)
#p#分頁標題#e#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