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24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道)今日,“中國西部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8)”和“中國西部文化消費指數(2018)”發布,四川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研討會同期舉行。
根據2018中國西部地區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與文化消費指數相關數據,可看出當前西部文化產業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征:一是西部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提質增效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機遇,二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更加緊迫和重要,三是西部文化產業支撐體系亟需健全完善。包括政策支持、金融支撐和人才支撐方面。“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旅融合是提升旅游發展質量、促進文化廣泛傳播的必經之路。支出缺口預示文化旅游發展空間巨大。支出意愿3000元以上的消費者占比為53%,但實際支出3000元以上的消費者占比僅為24.7%,文化旅游的實際支出和意愿支出有較大差距,文化旅游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研討會上,指數課題組對四川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幾大建議。首先是以數據共享互通推動文化資源產業化轉化。加強四川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重點研發數據采集、加工、存儲、可視化、安全與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將四川豐富的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大數據,構建四川文化基因庫。完善四川文化大數據的應用生態,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發利用,將四川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創意設計、創新生產活動,推動四川文化基因和現代文化產業相結合、相適應,以數據共享推動四川文化資源的產業化轉化。
打造四川文化產業知名IP。特別是加強頂層設計,出臺四川文化品牌專項計劃,培育一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知名文化企業品牌。引導四川文化企業增強文化品牌意識,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鼓勵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把特色屬性賦予文化內涵升級后,進一步形成知名IP。IP一旦形成,其品牌就會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對目標消費群體形成巨大吸引,對公眾和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力。
推動文化旅游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的融合。包括,借助文化力量打造高品質旅游產品。講好四川旅游新故事,升級四川文化旅游體驗,增強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鳴。文化和全域旅游深度融合,促進文化和旅游全域融合、全產業聯動、全要素整合,構建四川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利用旅游開發延續四川特色文化資源的生命力。融入現代化創意設計,對非遺資源等特色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彰顯非遺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增強四川公共文化資源的旅游服務功能。通過文化創意設計和文化科技增強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觀賞屬性、服務屬性。
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用文化科技助力四川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助力四川傳統文化業態升級改造。加強四川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建設,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充分利用與公共文化服務有關聯的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物聯網等前沿技術,不斷開拓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機遇,優化四川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驗。四川出版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演藝業充分利用全息影像技術等提升感官體驗,電影業利用4K、3D、巨幕、HFR、HDR、激光放映、沉浸式聲音等技術,提升觀影視聽效果。借助VR、AR、M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助力四川數字文化產業實現深度創新,增強體驗效果。
推動文化建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利用文化創意促進四川創意農產品、非遺和手工藝產品開發,促進四川鄉土產品品牌化運營、網絡化營銷,推動鄉村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四川農民、創客以文化創意、文化科技為抓手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利用文化創意與科技手段改善四川鄉村人居環境和公共設施,提升鄉村生活品質,滿足四川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文化科技手段改造四川鄉村旅游,增強生態觀光園、特色農莊的文化藝術氛圍,發展創意生態民宿、鄉村康養基地等鄉村旅游產品,打造一批文旅特色小鎮,提升四川鄉村旅游品質。
此外建議還包括了開發一批文創精品和旅游衍生品精品,深入挖掘和整合四川本地文化資源,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審美標準和購物傾向,吸引全國優秀青年設計師策劃設計,以非遺、手工技藝為基礎進行設計加工,開發一批極具四川文化特色、貼近現代生活的文創精品和旅游衍生品精品,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以鮮明個性和文化品位凸顯地方特色。建立合理的市場運作機制、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力度等。
#p#分頁標題#e#“中國西部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和“中國西部文化消費指數”已連續發布4年,不但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綜合反映了我國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發展的總體情況、主要特點和未來趨勢,同時也直觀分析西部地區和中東部地區的發展優勢和短板,對政府制定文化產業政策,推動文化旅游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融合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經濟已經列入2019年四川省政府重點工作安排。文旅共生、融合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四川作為文旅資源產業大省,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