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晚報記者 婁剛
12月17日早上9點,記者來到博悅比亞迪4S店時,王凱麗正在擦車。得知記者要采訪她,她放下活兒給記者倒上一杯水,說:“你先喝點水,等我把活兒干完就過來。”
28歲的王凱麗是入行剛滿一年的銷售新手,但她的業績是店里最好的,已經做了好幾個月的銷冠。根據記者的經驗,新手能有這樣的業績,一般之前都有過豐富的從業經歷。
打電話,怎么說話很重要
王凱麗在市區長大,父母經商。她2012年從信陽農專本科畢業后,先在市區一家輔導班當老師,干了兩年覺得沒奔頭,就想改行。她想開個水果店,就應聘到一家水果店當店員,想積累點經驗再自己開店,但干了半年多她發現,開水果店成本較高,超出了她的能力。于是她在西建材市場的地下室開了個建材商店,算是家里的分店,干了兩年多,趕上地下室改建,這時她正好覺著干得沒勁,就關了店,在家做網銷。講到這兒,她說:“我要感謝每段經歷,我現在至少會挑水果了。”
后來,一位在4S店做會計的朋友建議她做汽車銷售,聽說4S店工作環境好,干得好收入也不錯,而且這份工作特別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她動了心。去年12月,她應聘到了博悅比亞迪4S店。
剛開始,她做不好電話邀約,給客戶打電話說話很直白,比如:“X先生,我是博悅比亞迪的銷售顧問王凱麗,你上次看的那款車,考慮得怎么樣了?”這種方式就只能讓對方在“行”和“不行”之間做選擇,感覺很不好。有了經驗之后,她就會換成:“X哥,吃過飯了吧,是這樣,我們這個周末有活動,優惠幅度挺大的,你前天看的那款車能省不少錢,要不要來看看?”在語氣上拉近和顧客的距離,并給顧客充分的選擇余地。
新手的迷茫
進店第二個月,王凱麗賣出了第一輛車。當時她在展廳接待了一位葉縣來的客戶,交談得知,這位客戶是替在浙江打工的哥哥看車,她就順便也要了這位哥哥的電話。該客戶和她洽談期間,也到其他店里看了,還在舞鋼一家店交了500元訂金。了解到這個情況,她沒有放棄,直接給客戶的哥哥打電話,承諾對方“如果在我們店買車,一定比對方劃算”,最終客戶答應到店里再和她談一次。放下電話,她的心里有些矛盾:一方面,她很想自己把生意談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她又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最終交易失敗。最后,她和領導商定,一旦客戶到店,由領導親自出馬談。果然,這樁生意談成了。
她清楚記得,和客戶約定訂車的日子,正好是去年冬天的第一場大雪,展廳里沒有一個顧客,大家都在議論:“這個時候來的顧客,一定是‘真愛’。”
雖然她賣出了第一輛車,但是她仍然有一種打消不去的擔憂:這次把車賣了,下一輛車賣給誰呢?“其實賣完一輛車,后面的顧客自然就來了,但在當時就有這種莫名其妙的擔心。”
她也判斷不出顧客的購買意向,“問的時候都說考慮考慮,改天再來看看,答應得好好的后來就沒音兒了。實際上,顧客在交談中都會流露出一定的意向,只是新手沒有留意到,接待的顧客多了,再經過一定的培訓,銷售員就能形成這種注意力,并且在提問中判斷出顧客的需求。”
至今不知道工資是怎么算的
第一個月實習,第二個月開始賣車,她拿了不到3000元的工資,然后三千多、四千多、五千多、七千多、一萬多,收入月月攀升。“其實工資是怎么算出來的,我到現在也不太清楚。我比較在乎別人特別是領導對我的評價,另外我也想有一定的消費能力,所以我每天下班后都要打一兩個小時的回訪電話,非常努力地賣車。”王凱麗說。
不太會算賬的她認為自己的特長是服務。今年夏天的一天,她半個小時談成了兩筆交易,其中第二位顧客從未謀面,只在電話里交談過幾次。“那天他來的時候我正在辦第一位顧客的手續,沒有時間和他多說,他就一直等著我。”后來知道,這位顧客不拘小節,有一次到別的店里看車的時候,他穿著拖鞋,脖子上搭著毛巾,結果沒有一個店員招呼他,本來他妻子看中了那家店的車,但他氣不過,執意找王凱麗買了車。
前段時間,一位顧客來到博悅比亞迪店,交談中對方很認可王凱麗的服務并表示感謝,而從這一點王凱麗也判斷出對方很有素質,且有購買潛力,于是破例帶著這位顧客到倉庫挑選車輛顏色,最后顧客看中了一款20多萬元的車,并當即付了5萬元的訂金。就在她以為這樁交易十拿九穩的時候,卻接到了顧客的退款電話,原因是這位顧客要去川藏旅游,需要一輛吉普。雖然很意外,但想到這位顧客的做事風格,她覺得再多說可能會招致對方反感,于是未做挽留,而是表示理解。退款那天,她麻利地辦理了退款手續,把顧客送到門外,并目送其離開。沒想到一個小時后,對方打來電話:“小王,你把車準備好,我們現在回去提車。”“直到現在,我也不清楚他為啥又回來買車了。”王凱麗回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