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成了“假貨櫥窗”。一些視頻制作者公然展示“自制”口紅、粉底的過程,然后貼上名牌商標,通過留下微信號,轉賬發貨,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除了自制“名牌”化妝品,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搜索“奢侈”、“名表”等關鍵詞,還能找到大量展示山寨奢侈品的內容。
目前“微商”正在成為售假的重災區。這些年《廣告法》以及相關互聯網法律日益嚴格,倒逼電商平臺履行責任;圖片分析、語義分析等監管技術的提升,也讓電商平臺上售假越來越難。所以,售假者紛紛轉型做“微商”,做社交營銷。因為這些流量入口,之前屬于娛樂、社交平臺,沒有對電子商務做出嚴格規范,監管也存在盲區。
就像這次媒體所揭露的事件,因為是跨平臺違法,更容易形成監管真空,甚至不排除有的平臺揣著明白裝糊涂,“渾水養魚”。在前一階段集中整治短視頻的暴力、色情亂象之后,短視頻售假也該被納入下一階段的整治重點。
短視頻平臺應該明白,自己的商業本質是流量入口,其實質相當于《廣告法》規定的廣告發布平臺;按《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故意縱容他人利用平臺售假,也可能被認定是共同侵權方,要承擔連帶責任。
據報道,抖音方面已經表態,會根據系統識別、人工審核以及站內外的舉報等方式,對垃圾廣告內容的創作者進行標注;涉嫌制假或有其他違規行為的用戶停止推薦,如果情節嚴重的直接封號。希望平臺及時亡羊補牢。
不過,隨著售假從傳統電商平臺,轉戰娛樂平臺、社交平臺,國家職能部門的監管重點也應該及時切換。
毫無疑問,既然一些短視頻平臺成為了假貨櫥窗、售假的前端,相關的平臺監管責任就必須落實,職能部門的監管也應該及時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