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農業產業結構傳統、生產周期長有遇到一個有“錢景”的項目,資金周轉往往力不從心,這不僅束縛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步伐,也成為金融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一大短板。如何緩解長期困擾農業發展的融資瓶頸?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通過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化解此類問題,由財政部牽頭出臺了一系列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政策。
2016年8月,青海省農牧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記者了解到司青海省農牧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青海農擔公司)專為我省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支持農牧業產業發展,讓新型農牧體業經營主體“貸得到款、用得起款、便捷貸款”。
讓創業者“貸得到款”
位于大通回族自治縣景陽鎮小寺村的燕英馬鈴薯營銷專業合作社,幾位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把加工生產好的粉條搭放在架子上……成堆的粉條正在被分揀裝箱,往外運送。“最近訂單多,我們得多生產些。合作社2018年收入預計能有700多萬元,社員分紅也能增加不少”。大通縣燕英馬鈴薯營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有貴高興地告訴記者。
陳有貴是青海農擔公司第一批客戶之一,從種植馬鈴薯起步,到逐步涉足農產品加工及銷售,如今合作社生產的粉條覆蓋省城各大商超及州縣,并且還銷往上海、廣州、北京、成都、武漢等地區。隨著公司規模漸漸做大,產業鏈逐步延伸,流動資金短缺問題一直是壓在陳有貴心中的一塊石頭。“有段時間,我跑了好多銀行啊,給我的答復基本都一樣,‘沒有抵押物,貸不了款。’后來,沒有辦法了,我就去小貸公司,一筆30萬元的貸款每個月的利息有幾千元。”陳有貴無奈地說。
萬分焦灼之際,青海農擔公司及時伸出援手。2016年底,他順利拿到了由青海農擔公司擔保的首筆貸款200萬元,資金短缺的問題迎刃而解,融資成本也明顯降低了,保障了合作社的穩定發展。
陳有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萬貸款,按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4.35%計算,還是在不上浮的前提下,需要支付的利息為8 8萬多元。而通過青海農擔公司擔保,按時還本付息后,不僅保費全額補貼,還可以申請財政貼息,這樣即使銀行貸款利率上浮到20%,一年期的實際融資成本也只有3.05%,為合作社節省了將近3萬元的融資成本。
像陳有貴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到但在發展中往往會遇到“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瓶頸。青海農擔公司以服務農業為目的,創建政府主導下的政、銀、擔合作新機制,創新財政資金支農服務方式,引導推動信貸資金投向農業,從而有效破解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短鏈化、耕垂直化深耕“三農”
眾所周知,三農企業融資難,一直困擾著農業創業者和金融從業者,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做出了許多努力,并一直致力解決。
青海農擔公司作為我省首家專注于農業的政策性擔保機構,一直在積極探索金融創新的融合途徑,嘗試通過擔保模式創新,為市場主體提供靈活便捷的專利權質押金融服務。
據了解,青海農擔公司自成立以來,圍繞國家和省上相關政策,積極深入到我省鄉鎮、田間地頭查看農業經濟經營情況,尋找業務切入點。
“將流程多講一遍,讓客戶少跑一次”是青海農擔人信守的服務宗旨,分支機構下沉到縣后,面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經營主體負責人,為了講透政策,講清流程,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服務三農的情懷。自青海農擔公司湟源分公司成立以來,湟源分公司經理陳永偉便一心撲在業務上,主動對接各類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講政策,送服務。湟源分公司自2018年5 5月成立以來至2019年1月底,不到1年時間里,已累計為全縣652個農牧業經營主體提供2.24億元的融資擔保服務。這僅僅是青海農擔30家分支機構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家農擔分公司的在保余額突破1億元大關,農擔分支機構已逐漸成長為當地支農信貸中堅力量。
兩年來,青海農擔體系從無到有,30家農擔分支機構全面覆蓋44個區縣,通過機構下沉、人員下沉和業務下沉,實現了短鏈化、耕垂直化深耕“三農”,場就像一場“及時雨”,為更多的農牧業經營主體帶來了甘霖。
#p#分頁標題#e#海東市仙草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受益者之一。回想起當時與青海農擔公司平安分公司經理蘇云鵬結識的場景,公司董事長韓忠祥記憶猶新:“鄉里宣講擔保政策時,蘇云鵬在臺上講,我在臺下聽。知道了如何擔保、怎么申請、有什么優惠政策。后來,蘇經理主動找上門,讓我成了受益人。這么快的放貸速度,這么低的利息,這么好的政策,讓我們這些企業更有信心好好發展啊! ”
抵押變靈活,流程更簡捷
鄉村振興,金融先行。針對農業產業的投入沒有擔保人、沒有抵押物,金融支持勢必會有難度,因此,要解決好金融務支農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除了提升自身服務,還要解決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征信記錄不良等因素造成的金融資本流動壁壘的問題。
作為擔保機構,還款來源和擔保是控制信貸風險的基本要求,對于一些看好的企業,在還款來源基本有保證的前提下,往往因缺少抵質押物或其它保證擔保而無法融資,這使得身具社會責任感的每一位青海農擔人,陷入困惑之中。通過調研考察,了解到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是許多農牧新型經營主體的痛,為此,青海農擔公司創新擔保方式,積極作為。
為攻破因缺乏有效足值的抵押物的而形成的“融資壁壘”,青海農擔公司創新擔保方式,大膽作為,堅持擴大反擔保范圍,將生物資產、土地(草場)經營權、林木所有權、交通工具、農業設施設備、農機具納入抵押范圍;將經營主體的商標權、專利權、保單、倉單、訂單、股權等納入質押范圍;將多戶聯保、公職人員擔保、第三方擔保等措施納入保證范圍。據統計,通過青海農擔擔保首次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在保客戶占比達到63%。
青海農擔公司董事長吳新文表示,反擔保資源的多樣性極大地降低了農牧業經營主體申請擔保貸款的門檻,提升了擔保貸款的可得性。
讓難變易,讓慢加快,讓服務更便捷。青海農擔公司將做農牧業經營主的體的“及時雨”,通過建立三方盡調機制、優化內部審貸流程、實施督查通報制度,大大縮減放貸時間。一些老客戶感受最深,還完貸款后再申請擔保貸款,最快一周內就能到賬。
兩年多的時間里,青海農擔公司不富斷創新和豐富“青海農擔”模式,為我省農牧業經營主體提供便捷靈活、優質高效的融資服務。2018年,青海農擔公司新增擔保業務近11.69億元,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計引導近16.5億元資金流入農業發展領域,為3363家農牧業經營主體減低融資成本1.1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