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小偷偷電瓶車被電死,家屬索賠20萬”的新聞火爆了網絡媒體。然而,在楚天都市報記者的多方求證下,發現此事件竟然是子虛烏有,新聞中涉及的武漢市法院也迅速對案情進行了核查梳理,發布了情況通報,且新聞首發自媒體已刪除相關文章,澄清了新聞事實。(2018年12月20日楚天都市報)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效率達到前所未有的迅捷,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我們了解新聞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從各類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獲取海量的新聞,這使得我們開拓了視野,了解了社會輿情。然而,科技帶給我們便捷同時也增加了我們篩選有效信息的難度,海量的新聞、碎片化的瀏覽,使得廣大網民很難分辨新聞的真實性,各種虛假的新聞充斥著網絡,催生了“網絡暴力”,誤導著人們的價值判斷,正所謂“三人成虎”,網絡上的“虛假新聞”如若不加以遏制,就會嚴重影響社會輿論導向,從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說的就是把假的當作真的時真的也就假了,把無變為有的地方,有也就變成無了。這種“虛假新聞”亦是如此,若是人們長期把假新聞的當成真新聞,那么后果不堪設想。而深究“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其實無外乎三點:其一,“虛假新聞”編造者與自媒體平臺的利益驅使。為了賺取流量,博眼球、博關注,“虛假新聞”編造者刻意編造新聞與自媒體平臺同流合污,發布此類新聞用以盈利;其二,網絡監督管理部門監管還不到位,打擊不足。對于發現的“虛假新聞”僅是平臺刪帖、官方澄清便了事解決,并未深刻觸動虛假造謠者和平臺的切身利益;其三,網民獵奇心理催生了“虛假新聞”。對于新鮮奇異事件的好奇心使得網民為“虛假新聞”貢獻了點擊量。
對待“虛假新聞”,不能再僅刪帖了事。文章易刪影響難除,遏制“虛假新聞”亂象必須從根源上下手,重拳出擊。一方面,對于“虛假新聞”撰寫者與發布“虛假新聞”的自媒體平臺,要加大處罰力度讓其體會切膚之痛;另一個方面,監管部門要防范于未然,對于自媒體平臺網文加強審核,對“虛假新聞”發布平臺常做“回頭看”;最后,更應做好全社會范圍內的教育宣傳工作,引導網民關注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官方的新聞平臺,從而規避不良網站的各類“虛假新聞”。
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對于“虛假新聞”這種網絡謠言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其危害,從此砥礪前行,做不信謠不傳謠的智者。
(責任編輯:王丹)
相關報道
>>返回頻道首頁 返回本網站首頁
微信訂閱號
手機版
法人微博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