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市場結構的變化,讓目前眾多品牌公司的PR人員產生困惑,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思考,品牌現在還有必要發通稿嗎?文章在各大平臺,門戶網站形成了軟文,信息流。發通稿的目的是為了什么?通稿又不等帶來有利的曝光,不如將預算放到更權威的平臺,KOL身上,針對這樣的看法,智遠有些自己的獨立思考,分享給您,僅供參考。

1-什么是通稿-
假設要定義通稿,智遠個人認為,通稿是一個品牌或者企業,有著重大的事情變革,重大的事情要公布于眾,統一口徑報道所用的稿件。通稿在對外有一定的統一型,因為代表權威,信息的真實,同時通稿要堅持新聞的6大要素,即:誰,何時,何地,何事,為何,過程如何,換一種說法就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原因、發生過程。
通稿和自媒體文章不同,,通稿不需要太多修飾的詞,簡單干凈利索的描述整個事情即可。但是現在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加上自媒體管控力度不強,可能從業門檻不是太高,有一定的筆墨才華,即可撰寫,在傳統媒體的時代,撰寫通稿要負相關的社會責任,保證其有效與真實,而且要講究及時性。

2-發通稿的目的-
1.維護平臺的口碑(即口碑營銷)
互聯網做內容化的平臺越來越多,以頭部為例,百度,頭條,微信搜一搜,這樣的平臺,每月固定的費用去發通稿,能夠讓品牌在權威的搜索引擎快速抓取關鍵詞,形成“口碑營銷”,即在搜索引擎上,可以看到品牌積極正向的新聞較多。
有人可能會說了,那我直接找SEO公司做長期的關鍵詞,相關搜索詞的優化不就好了,其實您這樣理解只是一方面,優化也是需要大量的新聞源和外鏈的鋪墊,從當中進行提煉出相關的詞匯,集中詞匯的優化。
而且不同搜索引擎平臺,抓取的機制也是不同,建議以頭部平臺百度,搜狗做兩個常用的即可,假設不做關鍵詞優化,鋪墊通稿內容,可能就會產生很多與企業品牌使命愿景,價值觀,相關搜索詞,偏離的方向。
例如:用戶去百度搜索:xx品牌怎么樣?,如果你沒有鋪大量的新聞源或者外鏈或者問答,那么出來的可能就是一些網上“素人”的回答,或者競爭對手的惡意回答,都會存在,不好控制自然搜索輿論的方向。
上圖為某頭部知名社交電商平臺在出了問題緊急做的口碑營銷,由于聲譽及口碑權和朋友關系所在,部分內容不做展示,只截圖投放媒體,論壇梳理和關鍵詞。發的通稿,當時包含160個傳統媒體,60個論壇。
2.傳統媒體關系的維護
現在很多的平臺或者品牌,PR團隊不是很強悍,那么如果要維護媒體關系的話,除了一些頭部較大的新興媒體,傳統媒體很多基本都顧不上,假設某個品牌出了問題,產生了“危機公關”,形成了事件,那么傳統媒體通常迅速轉載的較多,網上就會產生大量的稿件,這個時間,你在委托“乙方媽媽”去幫您處理,則需要花費大筆的“支出”在里面。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預算,不妨提前意識到,平時多發些通稿,也是和記者平臺做好關系的維護,另一個方面,節日,可以做出一些禮品讓乙方直接送給媒體朋友,也算是節日的關系維護,也可以公司直接送出,這里的維護不是為了送禮而送禮,禮不在重,表示的是公司心里有著這位媒體老師,比較重視,在遇到事情的時間,合作的發稿渠道和經常合作的傳統媒體打個招呼,也減少不少不必要的麻煩。

3-如何選擇通稿的渠道-
假設日常發稿的話,智遠以個人的經驗建議,每次平均去發,一次發30家,每個月可以集中的來3次或者4次,每次的內容當中,寫作套路圍繞核心要優化的關鍵詞,多讓關鍵詞出現在稿件中,利于收錄。千萬不要不疼不癢,發個一篇兩篇,一方面沒多大影響力,二帶不來口碑營銷,關于發稿的渠道,28定律,8分可以留在傳統媒體上,較大的官媒或者二梯隊地方站媒體都可以,2分鋪墊在論壇,社區,這類也有利于收錄。
如果平臺或者品牌每個月預算不夠多,那就適當的減少,如果平臺或者企業較大,預算給公關部的多一點,也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自媒體的KOL,比如頭條上的垂直領域專業KOL,百家號上的垂直領域專業KOL,微信公眾號上的垂直領域專業KOL,這樣綜合去發稿的目的,布局各搜索引擎的內容,信息差的時代,帶節奏引導品牌輿論方向還是非常重要的。

4-通稿考核的KPI指標-
很多朋友可能會有些疑惑,通稿又帶不來GMV,增量,做他干嘛?通稿的本質是為了宣傳重要事情,做口碑營銷,這個要清楚,如果想轉化,我勸你“洗洗睡吧”。別想帶多,也許有的渠道也可以帶微信,或者二維碼,也只是一些小的網站,去布局引流,也帶不來多少,所以,不要指望通稿去帶GMV,兩個字:“沒戲”。
PR在這個板塊的KPI應該怎么背,智遠以往的經驗認為,考核預算與曝光率,考核周期的收錄率,考核覆蓋的人群。考核關鍵詞收錄情況,考核百度或者搜狗前三頁的搜錄情況,考核微信搜一搜的閱讀量和覆蓋率,考核頭條的閱讀率,這些都是可以的,投放的渠道不同,KPI針對的也所調整。

寫在最后:
每個月預算也有所不同,發稿的數量也有所不同,商業是有食物鏈的,適當的去做發稿也是為了維系媒體產業進步的方式之一,不然,品牌方都不發稿了,傳統的媒體記者都轉型新媒體了,自己做個號,去寫原創了,以后品牌如果要投原創,甚至代價與費用更高,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