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威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現場代表、委員們熱烈鼓掌。 記者 劉志鵬 攝
二、2019年政府工作的目標和重點
■總體要求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按照中央和全省、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發展”作為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牢牢把握爭當全省走在前列排頭兵的目標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引領,大力實施海洋強市、鄉村振興和城市國際化戰略,強化創新驅動,著力培育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全力開創“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
■主要預期目標
生產總值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收入質量進一步提升;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貨物和服務貿易穩中提質;實際到賬外資增長5%;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目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工作重點
按照“抓住重點、破解難點、補齊短板、樹起亮點”的要求,強化“八個聚焦”,沖擊新目標,培育新優勢,實現新突破:
(一)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著力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強化產業為王、項目為王、企業為王,按照項目化、工程化思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落實落地。
全力扶優培強,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實施企業沖擊新目標行動,培育更多的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過百億、過十億、過億元企業。實施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行動,支持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建立企業問題快速會商決策機制。成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管理公司,設立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基金、天使基金和直投基金。整合設立市信用保證基金,建立“信財銀保”四方聯動和風險共擔機制。扎實開展優化營商環境15個專項行動,增加優質服務的可獲得性。綜合運用企業紓困基金等多種手段,幫助民營企業紓困解難。
強化項目支撐,培育壯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實施139項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179項市級重點項目。推動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向產業鏈高端邁進、向創新鏈高端轉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開展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騰籠換鳥”。
突出特色優勢,加快海洋產業轉型升級。落實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堅持“五個導向”,實施“5+2+2”海洋產業提升工程,重點推進37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項目和143個產業項目建設,壯大海洋發展新動能,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加快發展海洋產業基金、海上保險、航運融資和大宗海產品交易。建設威海國際海洋高新技術交易中心,打造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推動模式創新,培育壯大“四新”經濟。開展“制造+服務”外貿轉型升級試點,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實施智能制造引航工程,推進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建設,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完善“機器換人”項目庫,“上云”企業數量超過600家。壯大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改造提升3處雙創特色街區和4處特色商業街區。
強化全域統籌,提升發展精品旅游。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新建綜合性游客集散中心,打造展示威海名優產品和旅游特色產品的“一站式”旅游購物場所。開發冬季旅游、夜間旅游、工業旅游、康養旅游等系列產品,進一步打響“四季威海·康養福地”品牌。
#p#分頁標題#e#堅持質效優先,實施質量、品牌和標準化戰略。繼續推進“三城聯創聯建”,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深入開展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國家醫療器械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實施145個標準化項目。實施品牌高端化工程,建設“優品威海”品牌宣傳推介公共服務平臺。啟動威海產業創新展示中心建設。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
強化協同聯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強化金融與財政、科技、產業等方面政策協同,推動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協調聯動,優化完善科技支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等政策,幫助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優化信貸結構。推動企業利用好資本市場。推動金融產業聚集發展,積極引進、設立金融機構和新型金融組織。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創新,爭創國家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
(二)聚焦精致城市建設,做實做細城市特色品牌。注重精當規劃、精美設計、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實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三年行動。
堅持精當規劃。強化全域威海觀,精當科學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優化城市發展布局。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啟動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建立城市規劃數據庫,形成城鄉統籌、全域覆蓋、要素疊加的“一張藍圖”,保持“大山海、小珠鏈”城市風貌空間格局。運用三維實景城市模型平臺,對城市建設、管理和運營實施精準管控。劃定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城市組團、片區、街道的功能定位、風貌風格和體量規模。建立精致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城市規劃館優化提升工程。推動文登同城化發展。
堅持精美設計。全面開展城市設計,突出生態底色、文化特色和現代元素,精美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健全城市設計導則,營造精巧別致的城市空間,讓城市顯山露水、融入大自然。挖掘威海衛古城文化底蘊,加快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打造城市國際化展示交流平臺。辦好第十屆中國威海國際人居節及國際建筑設計大獎賽。
堅持精心建設。精心組織實施3大類、12大項城建重點工程,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開展扮綠城市、點亮夜景、疏解交通、修復疤痕和開發地下五大專項行動,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推進憩園修綠、空地植綠、河道護綠、見縫插綠和拆違補綠,新建小游園32處,推進5處山體公園建設。實施威海灣—劉公島亮化工程,打造“十里夜威海”美麗時尚海岸線。加快昆明路西延、統一路南延、疏港路立交等城市路網項目建設。規范設置管理垃圾箱等城市家具,開展戶外廣告、門頭牌匾專項整治。統籌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完成文登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
堅持精細管理。加強智慧城市建設,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深度運用。開展物業品牌提升年活動,推行物業信用管理。深入開展城市建設領域矛盾糾紛化解行動。抓好已經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工作,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
堅持精準服務。從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抓起,著力治理“城市病”,打造有溫度的精致城市。支持建設立體停車場,中心城區新增停車位1300個。著力打造精致社區,優化升級社區便民服務設施。打造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方便群眾休閑健身。
(三)聚焦城市國際化戰略,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牢牢抓住城市國際化戰略、雙招雙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三個著力點”,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
深化重點區域合作。堅持深耕日韓、拓展歐美、強化“一帶一路”、提升港澳臺,擴大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合作。打造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升級版。推進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威海—仁川—福岡口岸協作。加強與日韓商會協會、大企強企、孵化機構對接,吸引更多日韓高端項目。優化中歐班列運行,推進威海國際物流多式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爭取實現對歐合作新突破。
推動高質量雙招雙引。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策劃開展專題招商活動30次以上。完善考核機制,發揮好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各類園區的招商引資主陣地作用。整合社會化招商資源,培育專業化招商團隊,開展產業鏈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平臺招商、鄉情親情招商,充分發揮商會作用,積極促進威商回歸。實施“威海英才計劃”升級版。實施“萬名大學生聚集計劃”。加快建設院士創新園、博士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產業人才融合發展園區。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分產業領域舉辦“英創會”。
#p#分頁標題#e#加快對外貿易轉型。積極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擴大進出口貿易,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深化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打響“威海服務”的國際品牌。推動威海綜合保稅區創新發展。積極參與“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國家云服務公共運營服務平臺。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培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區域性、行業性品牌。支持企業到境外建設生產基地、研發機構、營銷網絡及海外倉。
提升城市國際化環境。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本土優勢,制定城市國際化戰略實施綱要和評價體系,實施城市功能國際化、城市經濟國際化、城市人文國際化“三大策略”,推動開放城市向國際化城市邁進。提升學校和醫院的國際化水平,增加城市各類外語標識,鼓勵企業建設外文版網站,推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與國際接軌。推進“三最”口岸建設。加快國際經貿交流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深化市場化改革。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重組。以市級投融資平臺公司為重點,搭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加快集團化、集約化發展。支持企業并購重組,加快推進8個戰略合作項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以畝產論英雄”的用地、用海考核機制,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四)聚焦區域協同創新,打造“千里海岸線,一條創新鏈”。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生態為基礎,以創新為導向,以開放為引領,聚集各類創新資源,打造“千里海岸線,一條創新鏈”。
強化平臺建設抓創新。推進創新平臺化,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快建設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組建威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建設,爭創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依托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加快建設海洋電子與智能裝備研究院、網絡安全及工業互聯網安全創新中心等平臺,構建“1+3+N”協同創新格局。建立工業設計中心梯次培育機制,新認定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10家。
強化園區聯動抓創新。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龍頭引領作用,推動雙島灣科技城、東部濱海新城、南海新區、好運角旅游度假區等產業新城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十大高端特色產業園區,引導優質資源、創新項目加快聚集,打造空間聯結、產業聯動、要素聚集的創新鏈。大力推進園區體制改革。
強化企業培育抓創新。健全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實施小微企業治理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升”戰略,推進科技型企業遞進培育工程。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聚焦行動計劃。建設科技云平臺,設立科技創新數據中心,促進科技資源聯合共享。
強化校企合作抓創新。支持高校院所來威海設立大學科技園、共建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動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烏克蘭科技創新研究院威海分院加快建設。加強與駐威高校校地合作,訂單式、精準化培養學生。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扶持政策。推進職業院校學科專業整合。探索設立職教園區、職教特色小鎮,打造產教融合示范區。
(五)聚焦補齊短板,統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搶抓補短板、擴內需的有利機遇,突出“三個力保”,謀劃推動一批事關長遠的重大工程項目,進一步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發展后勁。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構建市域一體、國內通達和聯通海外“三大交通圈”,推進19項重點交通項目。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廣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的思路,實施10大類重點水利工程。
加快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堅持陸海統籌、水岸共治、管護并重,高標準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海岸線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山體修復三年行動計劃。推動“綠滿威海·四季多彩”國土綠化行動。實施河道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加強濕地修復保護。實施河庫綠化三年行動計劃。
(六)聚焦城鄉協調發展,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威海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p#分頁標題#e#強化項目建設推動農業轉型發展。堅持跨區域布局、跨行業整合、跨產業發展,突出“規劃+”“特色+”“旅游+”“公路+”,三年實施40個重大工程項目。大力發展精致農業,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計劃,推動特色農產品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加工升級,爭創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打響“威海農產·品味自然”“威海蘋果·甜蜜誘惑”品牌。
發展美麗經濟帶動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生態美、環境優,生產美、產業強,生活美、家園好”的思路,將景區理念與旅游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突出古村古韻、漁村漁家、山海情懷、特色農業等文化元素,創建省級示范村20個,培育市級示范村69個,努力把示范村建成特色景點,把農民庭院建成精致民宿,把交通沿線建成風景長廊,集中連片打造美麗鄉村示范帶。實施鄉村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鄉村記憶保護工程。實施好美麗村居建設“四一三”行動。
深化改革激發農業農村活力。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有效形式,推進農村閑散土地盤活利用,引導和推動土地規模流轉。推進95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15處。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培育現代職業農民500人以上。推進乳山市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文登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試驗、汪疃鎮鄉村振興綜合試點工作。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池。創新涉農金融產品服務。推進文明鄉村、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
(七)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守住發展底線紅線。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針對突出問題,打好重點戰役。
以底線思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健全金融風險防范、監測預警和應對處置機制。深化安全生產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推進平安威海建設。健全“1+7”社會治理體系,打造四位一體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以繡花功夫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加強“老病殘”等困難群體、“插花式”貧困人口幫扶,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整合提升扶貧產業項目,擴大“富民生產貸”等金融扶貧規模。開展扶貧扶志行動,加強技能培訓,增強脫貧內生動力。加強對口支援和東西扶貧協作。
以鐵骨擔當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質量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國家海洋督察、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群眾舉報問題整改,堅決杜絕表面整改、虛假整改、敷衍整改。按照“1+1+8”工作部署,大力推動“四減四增”。打好藍天保衛戰,確保環境空氣質量繼續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嚴格落實“三長制”,加強河流綜合整治。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危險廢物規范管理,建成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開展生態設計企業試點工作。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推進生態紅線勘界定標。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八)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緊緊圍繞解決民生領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保基本兜底線,從群眾關心的事情抓起,實實在在為群眾解難題、增福祉。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提高2個百分點。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增加學位1.09萬個。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加快課程基地和特色高中建設。推動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推動民辦教育優質規范發展。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改革就業培訓機制,年內實施就業創業培訓2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3.3萬人。提高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建立居民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
加快建設健康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加快建設醫聯體、醫共體。堅持做強龍頭、做優專科,鼓勵社會力量建設高端特色醫院。加快建設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強化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完善養老護理體系,探索虛擬養老院模式。做精做活鐵人三項世界杯賽、亞洲霍比帆船錦標賽、全國海釣錦標賽等品牌賽事。
#p#分頁標題#e#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實施“智慧文化”項目,升級文化設施和服務。新建城市書房6處。舉辦第三屆威海文化惠民消費季。打造“中國油畫小鎮”等文化品牌。打造100個歷史文化展室示范點和100個儒學講堂示范點。抓好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深化提升工作。新建社會組織服務中心24處、社區社會組織服務室72個。深化文明市民培育工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開展“美德威海·友善社區”創建,打造“志愿威海”公益品牌。
鞏固軍政軍民團結。貫徹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打造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和技術成果轉移中心,培育軍地通用裝備制造、軍民兩用新材料等軍民融合優勢產業,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扎實開展全國雙擁模范城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