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陜汽德龍駕駛室總成裝焊線生產線。 資料照片 袁景智攝
2018年12月6日,工人在比亞迪3系裝配生產線上作業。 記者 袁景智攝
2018年12月10日,工人在陜西法士特伊頓(西安)動力傳動系統有限責任公司離合器生產線上作業。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終堅持以創新促發展,實現了企業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綠色智能化發展。 記者 袁景智攝
如今,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西安比亞迪的系列新能源汽車、陜汽集團的純電動物流車、寶雞吉利的博越SUV等陜西制造的汽車明顯增多。這標志著陜西汽車產業在制造、研發、市場開拓等方面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據統計,2018年前11月,我省汽車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398.8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1.18萬輛,同比增長58.8%。全省汽車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人機合一” 智能化引領汽車制造
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殼三車間機器人操作工楊海亮,在法士特集團已經工作8年了,自2016年企業在生產中開始使用機器人,如今楊海亮與機器人已是“人機合一”。
2018年12月18日,楊海亮告訴記者,他現在從事的工作是為汽車變速箱金屬外殼去除毛刺。變速箱金屬外殼的毛坯布滿了尖利的金屬毛刺,必須仔細將這些毛刺打磨清除掉,最終涂漆安裝,使產品的質量和外觀達到要求。
以前,為汽車變速箱金屬外殼去除毛刺這道工序全依賴人工操作。但變速箱金屬外殼很重,1個約有30公斤重,工人來回搬運、翻轉,十分消耗體力,時間長了身體吃不消。而且,在打磨的過程中,工人的胳膊要伸入變速箱金屬外殼內清除毛刺,常常被鋒利的金屬毛刺劃傷手臂。2016年,企業對這條生產線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引進了工業機器人——殼體毛刺器。開動機器人后,按照設定的程序,機器人的機械手臂靈活轉動,毫不費力地抓起變速箱金屬外殼,借助高速運轉的刮刀,不到2分鐘就能將金屬外殼的內外毛刺全部清除。而人工打磨一個變速箱金屬外殼通常需要5至10分鐘。以前,殼三車間一天只能打磨200個變速箱金屬外殼,現在,一天可以打磨650個。
楊海亮表示,打造智能化生產線,不是只引進機器人就完事了,而是要結合企業生產實際,讓工業機器人更高效、更智能地工作。同時,工業機器人不光滿足單機工作,還要實現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復雜工序協作。這就需要每一個操作智能設備的工人不斷去學習,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把智能生產線的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記者獲悉,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化生產線是未來工業生產的大趨勢,為了跟上這一趨勢,法士特集團從2013年開始大規模進行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引進了100多臺機器人,自主建成近20條智能化生產線,將工業自動控制、通信、智能機器人、定扭擰緊、信息控制、測試等多項技術結合應用,多工位實現自動化。通過智能化改造,工人勞動強度降低了90%以上,產品加工效率提升了10%以上,有效推動了企業由技改型向研發型轉變。
與法士特集團相距不遠的西安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近年來的智能生產線也快速發展。隨著該公司乘用車產業的擴張,產能的提升,公司乘用車生產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特別是焊接和涂裝生產線上98%的工序都使用上了工業機器人。
在汽車產業領域,我省各企業都在積極推行智能化生產線改造,陜西汽車制造業將迎來全新時代。
超前研發 贏得市場主動權
陳國棟是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智能汽車研究所的副所長,2018年,他帶領團隊致力研發,使陜汽擁有了自主開發的無人駕駛觀光車。記者乘坐陜汽集團的園區無人駕駛觀光車,真切地感受到無人駕駛的神奇:車上只需安排一位安全員,負責異常情況下接管無人駕駛觀光車的控制權,其余的事諸如汽車的啟動、加速、減速、拐彎、避讓障礙、剎車等,全部由無人駕駛觀光車的控制軟件完成,準確無誤。
#p#分頁標題#e#2018年12月19日,陳國棟告訴記者,他是2014年來到陜汽集團,之前他一直從事通信軟件開發。來到陜汽后,他轉型為汽車類軟件研發工程師。2018年年初,陜汽集團技術中心決定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駕駛汽車,陳國棟被任命為陜汽集團技術中心智能汽車研究所副所長,牽頭研發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汽車研究所有50多人,平均年齡26歲。通過這個年輕團隊堅持不懈的探索創新,2018年下半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駕駛觀光車研制成功,該車目前只是在企業園區內部測試,條件具備時將上路測試。
陳國棟認為,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必定是智能汽車的天下。陜汽集團自主研發無人駕駛汽車,旨在捕捉市場先機,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記者獲悉,陜汽集團技術中心成立于2011年,旨在針對商用車進行技術研發,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該技術中心下屬的新能源汽車研究所研制的純電動物流車,成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領域。新能源汽車研究所副所長袁凱告訴記者,2015年,針對當時物流產業迅猛崛起的狀況,陜汽集團決策層精準地判斷出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同時結合國家的環保政策,于當年年底果斷決定研制純電動物流車。2016年,該研究所研制的純電動物流車E9輕卡成功上市。2017年,E9輕卡銷量為1000輛,2018年銷量約為2000輛,目前該車正在向全國推廣,預計未來幾年的年銷量很快可達到上萬輛。眼下,該研究所剛研發出E6中重卡純電動物流車,即將投放市場。
近3年來,陜汽構建起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研發體系,產品結構布局日趨均衡合理,并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域始終保持行業領先。企業生產的燃料電池整車產品和國內第一輛L3級智能化重卡目前已完成階段性測試。市場熱銷的X3000牽引車、成功開發的X6000高端車型成為引領重卡客戶需求的主導產品。
創新是企業贏得市場的法寶,這已成為企業的共識。法士特集團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拳頭產品。企業自主研發生產的液力自動變速器、電控機械自動變速器、S變速器、客車變速器、輕卡變速器和液力緩速器、離合器、減速機八大系列新產品全面滿足商用車升級換代需求,贏得市場青睞。
海外營銷 構建國際化產業體系
2016年,陜汽外籍員工哈里德榮獲“西安市優秀外國專家獎”;2017年5月,哈里德在西安曲江購了房安了家。
哈里德告訴記者,1995年他來到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現長安大學),在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學習,本科畢業后又讀完了研究生,并在2007年拿到了博士學位。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進入陜汽工作。
如今,哈里德已是陜汽海外營銷工作的“元老”,除了精通阿拉伯語、英語外,他還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參與過陜汽中東地區幾乎所有的商務談判工作。
哈里德告訴記者:“在我剛剛作為陜汽銷售代表為中東客戶推薦產品時,他們對中國產品有些抵觸,認為產品質量不好,服務得不到保障。在我再三說服下,客戶決定采購幾輛汽車試試,后來事實證明,陜汽的產品是高效可靠的,服務是貼心及時的。”
如今哈里德已經在陜汽工作了10年,他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獻給了陜汽重卡海外銷售事業,他說:“陜汽,早已經是我的家了。下一個10年,我依舊扎根陜汽。”
在陜汽,還有許多像哈里德一樣敬業的海外營銷工作人員。
通過開拓海外市場,陜汽產品現已出口到歐洲、非洲、亞洲的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連續多年名列行業前茅。同時陜汽集團大力推動全球布局和產業體系國際化,在肯尼亞、尼日利亞、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實現了陜汽重卡本地化生產。
法士特也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其產品出口美洲、大洋洲、歐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
產業體系國際化現已成為我省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助推我省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壯大。 記者 沈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