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的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束某某等16名犯罪嫌疑人,經審查證據材料,告知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并訊問犯罪嫌疑人后,以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等罪依法作出批準逮捕決定。
最近沸沸揚揚的權健事件又有最新進展,董事長束昱輝等16名犯罪嫌疑人被批準逮捕。老年人迷戀養生保健虛假宣傳的新聞屢見不鮮,這會是這類新聞最后一次上頭條嗎?
不知從何時起,在家庭微信群里向長輩們“辟謠”,竟被大家調侃成了“新不孝有三”的頭宗罪。這些來源不明、經過幾道轉載、文字代入感超強、圖片飽和度超高的微信帖,十有八九都與養生保健有關。
別的都好談,一旦在長輩們面前對養生保健品頭論足,空氣就會瞬間嚴肅起來。
父母們對待養生保健一事,不可謂不走心。據說很多長輩家里都有個筆記本,上面整整齊齊抄錄著他們精心挑選的“養生秘笈”,其中有不少就從這些微信帖子里摘抄的。
《這五種堿性食物是癌細胞的死對頭,堅持吃》《農大教授:剩飯剩菜里就有最好的血管擴張劑!不需要額外補》《WiFi致癌?太可怕了!晚上要關WiFi睡覺!》……如此浮夸的標題,正對著屏幕外眉頭緊鎖的父母呢。他們看畢會把這些帖子轉發給子女學習貫徹,有的還會叮囑落實。
你會做一個耿直的孩子去“辟謠”嗎?那你可得當心冒犯了長輩們——有報道說大連一小伙因為“鑒定”老媽轉發到家庭群的一個養生帖子是謠言,竟被無情地踢出了群聊;廈門一名大學生也在家庭群里辟謠,卻被母親斥責“沒大沒小”。
我們怎么也想不通,這些看起來粗制濫造、意圖昭然、審美清奇的營銷套路,手法如此拙劣,卻讓父母們深信不疑,攔都攔不住。
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因于互聯網信息爆炸,長輩們失去判斷力;有人歸因于長輩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無法辨別真偽;還有人索性認為父母年紀大了,腦袋不靈光了。
這些看法雖有一些道理,但未免也太過武斷。父母們可是風風雨雨大半輩子,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怎能連這點判斷力都沒有。不要小瞧我們的父母,他們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能力一點都不比我們差。
檢視一下我們這些80后90后的年輕人吧,我們自己在面對什么樣的境遇時,會出現這種與父母們類似的情形?或許知道一件事是假的,但更愿相信它是真的。
正是所謂“年齡危機”!
我們不也總在找各種借口推遲結婚或者生育,推遲購房,用來延長青春期嗎?我們要么奶聲奶氣自稱“寶寶”,在抖音上“一起學貓叫”,要么和朋友推杯換盞,共勉“歸來仍是少年”。白天伏在辦公桌上,腦海中浮想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夜深人靜后,坐在鏡子前,用微笑繃展眼角的微微皺紋,不愿意承認自己青春不再來。
“假的,軟件磨過皮!”
當有人在你剛發的自拍照下耿直“辟謠”,想必你也會瞬間暴怒,因為觸犯了自己“我還年輕”的信條。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長輩群里給養生保健帖“辟謠”也會讓他們憤怒了,因為觸犯了父母們“我還沒老”的信條。
美國著名傳播學家約書亞·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揭示:電子媒介時代讓人們對生活的想象發生了根本改變,讓兒童的行為越來越成人化,也讓成年人的行為越來越低幼化。日益年長的人為了繼續保持青春,對抗不可避免的生理退化以及死亡,就會延續低齡時候的服飾、文化品位和自我形象,這在中老年人群和“四分之一年齡段”(25~35歲)人群中尤其明顯。
畢竟,青春的逝去,就已經讓我們足夠傷心了。而父母們面對的,將是整個人生的遲暮。
養生保健可能是他們抵抗年齡危機時能夠抓住的救命稻草。
我們總是覺得長輩們熱衷傳播養生謠言帖不可理喻,恰恰來源于我們在互聯網時代的話語霸權。我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而父母很多都是被時代洪流扯進互聯網的“難民”,自然需要被科普、被布道、被點化,這也讓我們無法將心比心地走近和了解他們。
看似平等開放、包容共享的互聯網輿論場,實則專屬性非常強。年輕人能夠在網上自由地展現自己的各種面貌,而長輩們的網絡形象卻是被年輕一代塑造出來的。公交車霸座、商場插隊、馬路邊碰瓷、廣場舞擾民,這些被有意無意篩選過的信息,形成了老年人們愚昧落后的標簽,也影響了代際間的交流。面對養生謠言帖,高傲的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拿自己的“有知”去救贖長輩們的“無知”,卻不曾仔細思考過,這些養生保健信息為何讓父母們這般迷戀。
#p#分頁標題#e#所以,戳穿謠言時,嘗試換種方法,不要只破不立,更應該努力向他們傳遞正規平臺的養生保健信息,教他們識別真偽,或者身體力行,定期帶他們正規醫院體檢。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扔掉互聯網賦予我們年輕一代的優越感,常懷一顆與父母分擔風雨憂愁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