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尋找失散的孩子,作為父母不惜傾家蕩產,但畢竟力量有限,大多數家庭至今仍無結果。如何找到孩子,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失蹤孩子的信息。近日,重慶某酒廠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酒廠聯合寶貝回家尋子網,拿出11萬余瓶定制小酒,將走失孩子的信息印在產品的外包裝上,引發網友熱議。(15日中國新聞網)
一直以來,兒童被拐騙、拐賣、搶奪等失蹤案件層出不窮,這對于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極其痛苦難以承受的。為了尋親,有的家庭傾家蕩產,有的家庭支離破碎,陷入到絕望當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失蹤兒童人數高達20萬(數據來源:央廣網2016-05-25 ),而尋找回來的孩子微乎其微。
失蹤兒童已經成為了“社會之痛”。近年來,借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利用各種媒體、社交網絡、手機短信等途徑,讓失蹤兒童的信息迅速被社會大眾知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失蹤兒童找回的概率。
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尋找失蹤兒童的手段和方式,應該涵蓋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富有愛心的人士都在出謀劃策,開辟幫助尋找失蹤兒童的新途徑。據媒體報道,與重慶某酒廠一樣,有一位名叫楊劍波的年輕人在成都雙流區開了一家外賣送餐店,與其他商戶在餐墊上印上餐飲店的廣告不同,他家的餐墊上印著“尋找走失兒童”的信息。從2018年6月份開始,一個多月時間,已經隨外賣食品發出去6000多份尋人餐墊。楊劍波做出這種嘗試時,也有些忐忑,不知道會不會遭到食客們反感,認為他是在商業炒作。但后來在外賣平臺上看到大家曬出來的照片和好評,楊劍波這才放心,他說:“我不同意把這等同于炒作,我畢竟也在盡一份微薄的力量,去幫助尋親的人”。
對于重慶某酒廠還有成都這家快餐店在產品上印制失蹤兒童信息的做法,我們大可持包容甚至是贊許的態度,即使他們有營銷成分,也并不讓人反感,因為它的公益性質完全蓋過商業宣傳。
的確,前些年,一些企業或個人打著公益的牌子行商業之實的事例令公眾寒了心,但也不能因噎廢食。應當說,公益活動中摻雜一定程度的商業宣傳無可厚非,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處理好公益和商業的無縫對接,無疑能達到雙贏的目的,其中的關鍵在于度的把握。讓公益和商業有機結合,讓商業有回報并帶動更多的商業進入公益慈善領域,從而幫助到更多人,這才是公益與商業關系的重點。我認為重慶某酒廠和成都的這家餐飲店做到了。“寶貝回家”是一家尋人公益網站,當時成都快餐店餐墊上印發“尋找走失兒童”信息的新聞發酵后,相關負責人對楊劍波這種做法表示了肯定——“我們支持這種創意,就像很多快遞公司會把失蹤孩子的信息印在包裝箱上一樣,通過流通會接觸到更多的人。”
是的,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增強了對失蹤兒童的關注意識,把各種力量凝聚在一起,就一定會讓更多失蹤兒童和家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