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政策、長期制度的建立對于金融業更加重要。只要堅定沿著高質量發展路徑邁進,縱然道路曲折,前途必定光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田輝
2018年,中國經濟繼續沿著高速度軌道向高質量軌道轉型。在這一進程中,金融業經歷著轉軌中的百般滋味,既有歡喜,也多陣痛。由大到強,由快到好,由破向立,由量變到質變,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遵循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在2018年都有明顯進展。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僅前11個月,普惠口徑小微貸款同比就增長17.1%,小微貸款授信戶數較上年末增長28%;2018年,非金融企業信用債發行量擴張明顯,特別是11-12月,民營企業發債規模同比增長70%;截至前三季度,信用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累計為50.27萬家小微企業提供了總計規模為659億元的融資增信服務。人民銀行和銀證保積極發力,攜手努力,一定程度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繼續執行強監管、治亂象、控風險的總基調,宏觀杠桿率上升過快的勢頭得到遏制,金融風險總體收斂。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亮點頗多,特別是在2018年12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實施《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并已經批準數家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這一改革舉措顯然能夠有效緩解資管新規對傳統銀行理財業務的不利沖擊,同時為引導銀行理財資金以合法、規范形式支持實體經濟、投資金融市場探尋了一條新的道路。
金融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關聯性在2018年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典型的例子是,本來出于防控金融風險的良好初衷所采取的去杠桿、治理資管市場亂象等措施,卻引發了銀行對相當多的民營企業斷貸、抽貸、壓貸,惡化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甚至導致部分企業資金鏈緊張乃至斷裂,并波及到其他金融子市場,帶動股權質押風險、債券違約風險、P2P平臺風險一度急劇上升。2018年信用債違約規模創下歷史紀錄,其中民營企業債券違約率遠遠高于國企,凸顯了民營企業融資環境的脆弱性以及公平性的缺失。這固然反映了去杠桿過程中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慮不周、缺乏協調、執行偏離,更是經濟、金融體系深層次問題的集中體現。畢竟,銀行不敢貸、不愿貸、不會貸背后,很大程度上是體制、機制上的缺陷在作祟。
金融是一個生態體系,各類市場參與主體,以預期和信心作為支撐,根據其他個體和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自己的行為,競爭、變異、波動,才是金融業的常態,這與自然科學領域輸入參數、得到結果迥然不同。從這個角度看,相比短期政策,長期制度的建立對于金融業更加重要。2018年,中國金融體系的長期制度建設亦有可喜的進步,對原銀監會和原保監會的職責整合、對國有金融資本加強集中統一管理、對全面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進行規劃,都是長期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筑牢金融高質量發展根基不可或缺的環節。
亂云飛渡仍從容,忍待明年莫倉卒。只要堅定沿著高質量發展路徑邁進,縱然道路曲折,前途必定光明。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