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要不要謝外賣員?
一份被“誤讀”的報告,卻引發(fā)不小的輿論對立。近日,微博用戶“闌夕”引用了美團研究院發(fā)布的外賣就業(yè)報告,闌夕提及,外賣騎手最希望用戶說的三句話分別是:“及時接電話”、“把收餐地址寫對”和“收餐時說謝謝”。
原博主的意圖暫且不論。值得深思的是,為何一句“謝謝”能引發(fā)這么大罵戰(zhàn)?在“本分”“情分”的爭執(zhí)之下,我們面臨的或許遠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或素質(zhì)問題。
錯打的靶子
“愛范兒”作者吳羚提出,這場荒誕爭議真正的罪魁禍首,應屬不斷將競爭壓力轉(zhuǎn)嫁給騎手的企業(yè)和平臺:外賣平臺用“30分鐘送達”的口號討好消費者,而真正承受的“限時送達”“超時扣款”風險的卻是外賣員,當人們指責外賣員提前結(jié)束訂單、道路違章時,卻鮮有人對外賣平臺提出質(zhì)疑。
在吳羚看來,消費者和外賣員之間的許多矛盾,不少源于平臺內(nèi)不合理的競爭方式和管理制度:平臺壓縮運力,既要快又要節(jié)省成本,則騎手的壓力因此陡增;又以 “好評”為例,外賣平臺完全可以使用不評價則默認好評的機制,而當前規(guī)則卻讓許多騎手不得不開口要求顧客好評,此舉實則“綁架”外賣騎手,同時有意無意地將顧客與騎手放在了對立面。
這早已不是底層服務從業(yè)者第一次成為企業(yè)或平臺的“矛盾轉(zhuǎn)移點”了。此前五星酒店被爆衛(wèi)生丑聞事件里,被拉上風口浪尖的同樣是被指責“素質(zhì)不佳”的清潔工。正如界面記者傅適野在評論文章中提示:五星酒店“不干凈”實際上是世界范圍內(nèi)酒店行業(yè)的通病,超量的清潔任務負荷下,酒店清潔工往往只有每間房不到一小時的清掃時間,這讓他們不得不權(quán)衡利弊,以完成工作而非百分百清潔為主要目的。在資本逐利的過程中,酒店員工和顧客都是利益受損方。
在此意義上,我們與其為外賣員爭取“謝謝”和“體諒”,倒不如呼吁切切實實的行業(yè)規(guī)范與勞動法保護。江雁南曾在“端傳媒”上刊文指出,目前幾大外賣平臺的直營員工人數(shù)遠遠不夠幾千萬點餐者在同一高峰時間點餐所需要的人力,外賣平臺為此補充進了第三方物流公司,增加配送人力;而由于外賣平臺對加盟的第三方配送公司和眾多的眾包兼職員工鞭長莫及,只能實行“以罰代管”的粗暴管理方式;與此同時,在大多數(shù)第三方配送公司中,外賣員并沒有正規(guī)的勞動合同,他們正長期身處沒有底薪,沒有五險一金,不受勞動法庇護的惡劣工作環(huán)境中。
而根據(jù)公眾號“兩顆土逗”作者“皮皮”曾參與的調(diào)研,除了復雜的用工狀況,外賣平臺諸多管理制度同樣有違勞動者權(quán)益保護:首先是成本轉(zhuǎn)移,各外賣平臺帶有自身統(tǒng)一標識的保溫箱、帽子、外套都靠外賣員自掏腰包購買,同時以交押金換裝備為名,將外賣員與該公司捆綁;其次是嚴苛罰款,諸如客戶投訴,差評過多,暴雨天不出勤,都會讓外賣員賠償過高的金額;最后,壓榨性的時間要求讓外賣員為了爭取那幾分鐘的時間不得不頻頻違反交通規(guī)則。
分裂的認同
事實上,當這類話題一次次陷入“要不要謝謝”“本分和情分”間的瑣細倫理之爭時,我們看到了勞動者權(quán)益維護背后更深的困境:若社會各階層難以對彼此境遇達成理解和認同,嚴肅的公共社會議題將可能僅僅止于倫理上的“教養(yǎng)”或“體諒”訓誡;錯打的靶子背后,是愈發(fā)顯著的社會隔閡。
在外賣員議題發(fā)酵時,公眾號“尖椒部落”曾發(fā)起追問:為什么在這么多信息中,我們只看到了“謝謝”?作者鴨青提出,憤怒的消費者與服務人員之間,其實并沒有真正的“階級對立”或“勞資糾紛”,但確實存在某種無形的隔閡,讓雙方拒絕去了解和體諒對方的處境。
#p#分頁標題#e#這種隔閡即使在強調(diào)應“感謝”“體諒”外賣員的言論中也頗為清晰:在知乎“顧客收到餐后應該跟外賣員說謝謝嗎?”一類問題下,大部分回答仍圍繞于討論“素養(yǎng)”“寬容”。看似溫柔的“體諒”言辭下包含一種內(nèi)在的距離:我們“體諒”外賣員的辛勞,但我們不應該為他們的辛勞負責,說“謝謝”是我自身道德素養(yǎng)和同情心的表現(xiàn)。
我們真的不該為他們的辛勞負責嗎?若細究消費者與服務人員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矛盾更為復雜:外賣員辛苦是共識,而若外賣平臺要提高騎手待遇,則意味著服務價格提升,但上述成本最終將轉(zhuǎn)嫁給消費者。倘若我們將“要不要對外賣員說聲謝謝”替換為“你是否愿意為提升騎手待遇而買單”,輿論的反響又會如何?在此意義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選擇同樣支撐了平臺的剝削機制,而一句“謝謝”,更像是人們?nèi)ハ鈩兿魃鐣a(chǎn)生的道德壓力的一種方式。
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教養(yǎng)”式的體諒事實上排除了對某種共同處境的體認。在互聯(lián)網(wǎng)承受996工作制的白領(lǐng),不得不湊專職研究員之類的臨時性職位、按發(fā)表文章“計件工資”的大學青年教師,是否和外賣工人一樣正經(jīng)受勞動剝削和勞動異化?與其體諒外賣員的辛勞,或許更具建設性的體諒,是將這個群體與自身對等看待,嘗試理解大家背后共同的結(jié)構(gòu)性困境,以及這種困境在不同群體內(nèi)的差異化表現(xiàn)。正如豆瓣用戶“Lebenswelt”所說,“工人群體不是讓這個社會上過得比較好的人表達同情心和情懷的對象,工人的問題也不是這個社會上一小撮很苦的人的問題。工人所遭遇的問題是普遍的問題。”
【國際】美國卡溫頓男子高中羅生門事件
1月18日,一則美國白人高中生圍攻一名印第安老人的視頻在社交網(wǎng)絡上瘋狂傳播,引得群情激憤,然而隨著更多的視頻和報道在上周漸次披露,事件的復雜性不斷顯現(xiàn),很多媒體稱之為“卡溫頓傳奇”。事件的發(fā)酵過程中,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引發(fā)了深刻反思。
然而事件很快反轉(zhuǎn),相關(guān)報道稱,這些天主教高中男生非但沒有參與種族歧視騷擾,反而在遭受來自非裔以色列宗派分子種族主義的、恐同的偏執(zhí)辱罵的情況下,保持了相對的冷靜和克制,于是,媒體人紛紛為先前過快得出結(jié)論道歉;但《今日印第安國度》(Indian Country Today)發(fā)布的一系列視頻顯示,這些高中男生對非裔以色列宗派分子的謾罵進行了回擊從而加劇了沖突,當印第安老者Nathan Phillips敲擊著手鼓走入人群時,也確實有一些男孩做手勢嘲笑他;視頻中處于中心的高中生Nick Sandmann發(fā)布在CNN聲明中稱,他的同學們在獲得隨行教師同意后才高聲唱校歌來對抗非裔以色列抗議者的仇恨言論,他自己在印第安老者面前一動不動保持微笑只是希望以這種方式緩解事態(tài),而他和他的家人事后都收到了死亡威脅;而Nathan Phillips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表示Nick Sandmann擋住了他的去路,但后來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是他走到后者面前停下的……
該文作者指出,這個故事之所以在短時間內(nèi)風行全國,部分是因為它展示了兩種以偏概全的敘事,第一種是特朗普主義的核心是偏見,第二種則全然相反,即自由主義媒體煽動的反歧視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類似于種族壓迫的邪惡力量,但后者并非事實。整個故事是特朗普時代的矯枉過正:特朗普從不在意事實,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他的追隨者則不加批判地重復,這種情況下主流媒體的記者更需要弄清楚事實真相,出現(xiàn)錯誤時及時承認,證明他們遵循事實而非情感,但特朗普有意將媒體非法化的行為讓這一任務更加難以完成。
在《紐約客》刊登的“如何在美國避開假事件:卡溫頓的教訓”一文中,作者將這次事件與網(wǎng)絡戰(zhàn)爭聯(lián)系起來,關(guān)注社交平臺算法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文章指出,在看完所有視頻后難免會發(fā)現(xiàn)事件本身其實微不足道:只有幾十人介入其中,沒有暴力行為,所謂的沖突只是一次被神秘化了的對視,幾分鐘后就自然結(jié)束了……作者認為,卡溫頓傳奇并非全然是假新聞,事件中的每一方都不無辜,但卻是一個并不重要的假事件。第一則視頻在推特上一個由41000粉絲的賬號以激烈措辭(“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失敗者樂不可支地攪擾正在參加原住民游行的印第安抗議者)轉(zhuǎn)發(fā)后,這個視頻被觀看了250萬次。由于推特的算法機制獎勵以情緒化的方式快速轉(zhuǎn)發(fā),結(jié)果導致了“議題設置效應”,即大量的記者爭相報道美國不同群體的極化現(xiàn)象,而忽視了其他更值得報道的議題。這就是網(wǎng)絡戰(zhàn)爭所依賴的嵌入在媒體平臺的工作方式之中的網(wǎng)絡戰(zhàn)爭所依賴的自動展開過程。這一系統(tǒng)的危險之處在于,一個假事件會導致更多的假事件以幾何級速率出現(xiàn)。為了抵抗“議題設置效應”,Reddit等平臺允許用戶對一則消息投支持或反對票,將選取內(nèi)容的權(quán)力給予用戶而不是算法,一定程度上是“反病毒”,相比于片面獎勵爭議的推特算法是更民主的。但人們投票時也存在隨大流的問題,而且機器人也可以投票,作者認為,關(guān)鍵在于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再把病毒式的傳播看作是新聞價值的標志物,卡溫頓事件是社交媒體的一次產(chǎn)品營銷,我們需要做更精明的消費者。
【國際】30位國際知識分子聯(lián)名警示歐洲危在旦夕
#p#分頁標題#e#近日,法國哲學家伯納德-亨利·萊維(Bernard-Henri Lévy)在《自由報》、《衛(wèi)報》等多份報刊發(fā)表宣言,警告稱民粹主義勢力正席卷歐洲大陸,歐洲處于危險之中,倡議“歐洲愛國者們(European patriots)”加入一場“新的文明之戰(zhàn)”。包括米蘭?昆德拉、薩爾曼·拉什迪、埃爾弗里德-耶利內(nèi)克、阿列克謝耶維奇、奧爾罕·帕慕克、伊恩·麥克尤恩等在內(nèi)的30位來自21個國家的作家、知識分子簽署了這份宣言。
萊維在開篇指出,歐洲正處在危險之中,到處充斥著批評、憤怒和遺棄,“內(nèi)部受到來自那些壞先知的攻擊,他們醉心于怨恨并相信他們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外部則被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彼岸的兩位偉大盟友所拋棄,他們曾在上個世紀兩次拯救其于自毀,加之克里姆林宮越來越不加修飾的操縱,作為理念、意志和代表的歐洲正在我們眼前崩解。
宣言稱簽署者是不愿接受預見到的災難的“歐洲愛國者”,這樣的人比想象中要多,只是通常過于安靜和順從,“在打敗法西斯四分之三個世紀和柏林墻倒塌三十年后,一場新的文明之戰(zhàn)開始了。”宣言邀請人們加入一股新的浪潮,要求人們在選舉前夕動員起來拒絕將歐洲交給它的掘墓人,勸誡人們重新舉起歐洲的火炬,“盡管有錯誤、疏漏和偶爾的懦弱,歐洲仍然是全世界所有追求自由之人的第二家園。”帕慕克在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表示,歐洲的理念對于非西方國家同樣重要,否則自由、女權(quán)、民主、平等主義等價值很難在他所處的那部分世界中得到捍衛(wèi)。“沒有了這些價值,歐洲就只剩下了旅游業(yè)和商業(yè)。歐洲首先是理念上而非地理上的,但這些理念正在受到攻擊。”
最后,宣言發(fā)出緊急呼吁,“從巴黎到羅馬,途經(jīng)巴塞羅那、布達佩斯、德累斯頓、維也納和華沙,我們必須對那些想要將我們的自由付之一炬的靈魂和精神的縱火犯敲響警鐘”,“在這場正在顯現(xiàn)的歐洲的怪異失敗背后,這場關(guān)乎歐洲良心的新危機可能撕裂讓我們的社會偉大、榮耀和繁榮的一切,這是1930年代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自由民主及其價值受到了挑戰(zhàn)。”
(感謝韓少華、盧南峰對國內(nèi)部分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