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1月30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新聞發布會。本場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高品質生活。
發布會上,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啟福、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史弘展、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秀忠、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馬正軍就社會關注關心的教育、就業等問題做了解答。
陳啟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018年,全省教育系統緊緊圍繞“三個普及、兩個提高、一個鞏固”的目標任務,集中火力、攻堅克難,各項教育全面完成并好于預期。
在解決突出問題上取得新進展。圍繞義務教育“城鎮擠、鄉村弱”問題,又有10個縣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評估驗收,全省94%的縣實現域內均衡。圍繞中小學生失學輟學的問題,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85%,比2017年提高2.64%。圍繞殘疾兒童就學問題,加快建設果洛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特殊教育學校,擴建黃南州特殊教育學校,基本實現“一州一特校”目標。圍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問題,首次在一本、二本批次實行平行志愿填報方式改革并取得圓滿成功,高分滑檔的情況明顯改善。
在補齊發展短板上邁出新步伐。全面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9.4%,比2017年提高3.83%,提前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全面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爭取中央補助資金8960萬元,改善18所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擴充教育資源。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強、提、調、全、入、納、培、引、擴、援”10項創新機制和舉措,吹響了新時代青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號角。全面深化教育對口援青工作。2018年六省市選派105名教師、研究生赴我省六州開展“團隊式”支教幫扶,比2017年增長25%。
在爭先創優上展現新成效。打造思政教育響亮品牌,工作做法和成績得到了教育部肯定。提升了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支持建設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世界一流學科,推進建設4個國內一流學科和5個省內一流學科。構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投入6.9億元,支持8所高職院校和23所中職學校的基礎設施、優勢特色專業建設。
史弘展:人民群眾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2018年,全省人社系統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多項指標繼續保持在西部和全國的前列,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增和轉移就業情況較好。2018年,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2萬人,完成年度任務6萬人的103.3%;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3萬人次,完成年度任務105萬人次的107.6%。失業率保持在低位,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以內,比年度目標任務低0.5%,較全國水平低1%。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日臻完善,為企業減負擔增活力,減輕企業和職工繳費負擔3.18億元。嚴格落實降低企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每年為企業減負8000萬元。職業技能培訓有聲有色。全省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9.46萬人次,完成年度任務8.8萬人次的107.5%。
突出重點群體精準施策。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9%,較年度目標任務高4%。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全省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88萬人、技能培訓7112人次、自主創業131人,超額完成年度扶貧目標任務。同時,舉辦大型就業招聘活動522場次,梯級推進創業型城市和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建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億元,直接扶持創業2035人,帶動就業6210人。
2018年,全年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87.7萬人、42.27萬人、68.9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2%、100.6%、104.2%。養老保險穩步推進,調整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由155元提高至175元),比國家標準高87元,位居全國前列。全面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爭取中央調劑金2.3億元。醫療保險政策制度更加完善,完善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省級統籌制度,籌資標準由人均680元提高到776元(其中財政補貼由526元提高至566元)。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177種病種實現按病種付費。2018年,貧困人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為11.78萬重度和中輕度殘疾貧困人口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893萬元。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范圍,大病醫療報銷比例由80%提高到90%,并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
李秀忠:全力助推健康青海改革發展
#p#分頁標題#e#2018年,全省衛生健康系統聚焦“健康青海2030”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履職擔當,奮力拼搏,扎實推進健康青海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普及健康生活方面。 “健康教育萬里行”健康傳播活動持續深化,覆蓋全省95%以上地區,受益群眾達920余萬人次;全省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到10.24%,具備科學健康觀的人口比例達到39.85%。
優化健康服務方面。鞏固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組建不同形式醫聯體95個,覆蓋所有省級公立醫院、18所市(州)級、73家縣級公立醫院和339家基層醫療機構,全省29個縣縣域內就診率達到80%以上。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縣、鄉、村醫療機構標準化率分別達到82%、90%、98%。推進居民電子健康卡工程,成為繼江蘇之后全國第二個發卡省份,目前發卡覆蓋面達95萬人(張)。強化重大疾病防控力度,推動民族醫藥傳承發展,實施基層中藏醫服務提升工程。
完善健康保障方面。2018年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提高到776元,大病醫保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80元。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建立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分級應對體系和清單管理制度,推進藥品掛網采購,探索“兩票制”電子驗票系統建設,全省藥品配送率達97%。
建設健康環境方面。扎實推進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加大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農村環境衛生、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力度,農村飲用水衛生監測覆蓋8個市(州)、46個縣區,累計建設農牧區衛生戶廁66.48萬座,普及率達到69.17%,從源頭上減少疾病的發生與傳播。
發展健康產業方面。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醫,加快促進醫養結合發展,全省107所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中有93所設立老年病科、老年病門診或老年病床,99所為老年人開通就醫綠色通道;有141所醫療機構與188所養老機構簽訂協議,建立了合作關系。
馬正軍:脫貧攻堅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2018年,全年實現526個貧困村退出、17.6萬貧困人口脫貧,12個貧困縣有望順利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底的8.1%下降到2.5%。
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共計扶持44.35萬有能力的貧困人口的到戶產業,構建了以貧困戶為主體的家庭經營性產業發展新模式。扶持39個貧困縣建設扶貧產業園,輻射帶動15.8萬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實施了208個鄉村旅游項目,發展農(牧)家樂3100余家,5.54萬貧困人口借此實現了脫貧。建立扶貧車間298個,大力發展民族用品、工藝品以及農畜產品加工等手工制造業,解決就業崗位6.8萬個。累計實施721兆瓦光伏扶貧項目,直接或間接帶動7.64萬戶32萬貧困人口,實現1622個貧困村全覆蓋。提升貧困村發展能力,在1622個貧困村建立50萬元互助金組織,推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發展電商扶貧。累計建成12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142個鄉級、1044個村級電商綜合服務點,先后開展電商業務培訓3.8萬人次。
提升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穩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危舊房改造項目,對18萬農牧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累計完成“十三五”搬遷總工程量的97%。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全面落實貧困地區15年免費教育政策,深入推進“控輟保學”工作,使2.72萬名輟學生重返校園,全省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6.8%。深入開展健康扶貧,大病集中救治擴大到28個病種,建立“健康扶貧保”,貧困人口住院費用自費比例控制在10%以內。
集中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年安排深度貧困地區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2億元,同比增長54%,落實行業扶貧資金36.65億元,同比增長73.7%。為489個有貧困人口的非貧困村增派了1467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人員,實現了全覆蓋。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共安排年度幫扶資金2.75億元,惠及貧困人口8.13萬人,帶動1.78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受理扶貧領域問題線索963件,立案317件,處理1099人,其中移送司法機關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