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披露,記者在某省暗訪企業排污情況時被多人圍毆、遭死亡威脅。事件曝光后,該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涉事企業所在的鎮黨委書記、鎮長已被停職接受調查,而涉嫌毆打記者的人員也全部被抓捕到案。隨后,公安廳、環保廳相繼派遣專員督辦此案。事件發展看似有條不紊、盡在掌握,可謂是一場成功的“危機公關”,但幕后的故事卻值得深究、需要回味。
拋開其他不談,出現問題后第一時間表態應對、嚴懲涉事人員、防止事態擴大、消除后續影響,當地的行動不可謂不迅速、措施不可謂不有力。但是,深入思考似乎仍有問題值得商榷。非法企業違規排污,周邊百姓心知肚明,當地鎮政府明知中央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卻依然對違規排污行動充耳不聞,任由環境受損、事態發酵,恐怕擺脫不了“不作為”的嫌疑。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被動地跟在媒體后面“滅火”的現象并非個例,時不時爆出的類似事件中,也總見被曝光的地方和單位風風火火開展行動以示重視的“相同劇情”。雖然“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但如果功夫下在平時、工作做在前頭,不是更好?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庸政懶政怠政廣受詬病,總有人明知故犯。究其原因,深感“為官不易”,害怕“頂包踩雷”,奉行“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做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明哲保身的有之;擔心“滯緩經濟”,唯恐“影響考核”,秉持“你不說我不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舍本逐末的有之;不學習黨的新精神,也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幾年十幾年下來除了一身“官油子”味,干事能力卻無甚長進的有之。無論何種心態,都改變不了“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的本質。
庸政懶政怠政也是一種腐敗。做人當有家國情懷,為官應以百姓為先。“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應該予以嚴肅批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抵制為官不為的錯誤思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他再次提出要“緊緊咬住‘責任’二字,抓住‘問責’這個要害”。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滿電狀態”、擰緊“責任螺絲”,把問題想在前面、功夫用在平時,殊不知亡羊補牢是權宜之計,未雨綢繆才有百年之功。各級黨組織也要把責任的重擔扛起來,讓問責的利劍揮下去,堅決對“不作為”說不。如此,方能避免“危機公關”的被動,形成“做在前頭”的自覺。(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