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共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獲獎。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成都斬獲頗豐,成都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29項,其中主持完成11項,獲獎數量超過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的1/10,占四川省總獲獎數量的90%以上。
29個項目獲獎
獲獎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
從高速鐵路弓網系統運營安全保障成套技術與裝備、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到基于藥物團模型的原創小分子靶向藥物發現、嚴重脊柱創傷修復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推廣等關系人們生活的生物醫藥技術……記者了解到,我市獲獎項目涉及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領域。
在國家“減少獎勵數量、提高獎勵質量”背景下,我市獲獎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較之2017年獲獎數和主持完成數分別增加1項和2項,獲獎項目實現涵蓋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種,補齊了自然科學獎“軟肋”,彰顯了我市科技實力的提升。
2018年,成都萬人有效發明專利22件;全年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校院企地落地項目223個,協議金額2800億元;人才新政實施,吸引超過25萬人落戶成都。
高校貢獻度高
5所在蓉高校獲1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在我市29個獲獎獎項的成績中,在蓉高校的貢獻度極高。我市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石油大學5所高校作為牽頭單位或合作單位的14個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四川大學作為牽頭單位完成的項目獲得4項獎勵,包括四川大學楊勝勇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基于藥效團模型的原創小分子靶向藥物發現”項目、王清遠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超長壽命疲勞裂紋萌生機理與壽命預測”項目分別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四川大學王琪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新型三嗪阻燃劑清潔制備及阻燃塑料加工關鍵技術”項目、褚良銀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微細礦物顆粒封閉循環利用高效節能分離技術與裝備”項目分別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而四川大學參與完成的2個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分別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參與完成的“嚴重脊柱創傷修復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推廣”,以及“300m級特高拱壩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
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再次獲得3項獎勵。其中,張萬里教授團隊的“敏感薄膜集成技術與應用”項目和程玉華教授團隊的“基于電磁輻射場成像的XXX檢測方法與裝置”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鄧龍江教授團隊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次獲獎的3個項目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急需,在多個方面實現了創新和突破,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西南交通大學主持和參與完成的3個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高仕斌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速鐵路弓網系統運營安全保障成套技術與裝備”、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廖海黎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跨度纜索承重橋梁抗風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黃國慶教授參與完成的“大型屋蓋及圍護體系抗風防災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西南石油大學參與完成的“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與瑪湖特大型油田發現”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據悉,世界上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無先例可循,西南石油大學參與的研究團隊歷經十余年持續攻關,形成了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指導了中國石油界近年來的大事件——全球最大礫巖油田瑪湖特大型油田的發現,為我國石油年產量不低于2億噸的紅線和國防稀缺環烷基原油的持續供給提供了保障,為世界礫巖油氣勘探創建了成功范例。
此外,四川農業大學牽頭完成的“豬抗病營養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獲獎項目點擊
成都科普叢書 揭秘人體奧秘
#p#分頁標題#e#成都市科普基地參與編寫的科普叢書——《生命奧秘叢書》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生命奧秘叢書》以脊椎動物為主線,以達爾文進化論為導引,通過專業的攝影,將利用生物保存科技創新成果(生物塑化技術)保存制作的大量海洋、陸地脊椎動物和人體標本生動地呈現給讀者,展示了脊椎動物和人類的同源器官、同功器官和痕跡器官的演化,全面系統地講述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比較解剖學證據,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人體的奧秘以及脊椎動物進化與演變的歷程。
該叢書首次將生物標本保存的最新技術——生物塑化技術以科普圖書的方式展示給大眾,不僅實現了科普空間的突破,而且為生物學知識和生物進化理論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直觀的詮釋方式。(完)
本報記者 繆琴 宋妍妍 王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