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已經落下帷幕,過去的一年中有許多企業都遇到了或大或小的危機,在危機面前,企業任何不恰當的言行都會被放大,這也給眾多企業留下了很多啟示,讓我們來盤點這些危機公關事件。
1、D&G辱華事件
2018年11月21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G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廣告宣傳片,標題為“起筷吃飯”。片中的細節被認為有歧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嫌疑。面對質疑,DG并未作出回應,只是刪除了相關視頻。但隨后杜嘉班納計師斯蒂芬諾·嘉班納在社交媒體上與網友爭辯時大罵出口,還公然辱華,將事件推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點評:在危機苗頭出現的時候,更需要企業抓緊時間站出來澄清,但是DG在此事件剛發生時居然一聲不發,默默刪除,無疑是下策。隨后設計師的公然辱華,雖然是個人行為,但無疑將品牌推入了深淵。企業無疑有必要規范員工的言行。
2、拼多多事件
電商中的黑馬拼多多崛起后,受到了諸多質疑,包括山寨、假貨等等。在危機面前,拼多多的公關水平無疑太過稚嫩,在發布會上的諸多言論,包括:“山寨不等于假貨”,“社會問題讓3歲的拼多多承擔是不公平的”等等讓企業立刻身處輿論中心。
點評:拼多多在危機面前似乎比較慌亂,面對質疑發布的言論也給人推卸責任的嫌疑,導致此次公關給品牌造成了較大損失。所幸此次事件后拼多多開始注重產品質量,逐漸扭轉了輿論。
3、滴滴打車懸賞事件
2018年5月,發生了一起坐滴滴順風車被害的事件,導致其遭遇了非常嚴重的輿論危機,盡管滴滴也做出了道歉,但并沒有回復用車安全上的關鍵問題。在愈演愈烈的危機面前,滴滴發布了一個昏招:懸賞100萬尋找兇手,但并沒有挽回輿論。
點評:懸賞雖然是滴滴愿意承擔責任的體現,但是懸賞本身應當是警方而不是滴滴的權力,滴滴應當利用寶貴的時間去做相關的事情。
以上的三個危機公關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危機的發生都是十分迅速而猛烈的,企業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整個事件的走勢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企業應當注意輿情,提前做好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