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一輩子茶葉,沒想到90多歲了還有一天能在網上出名。”春節將至,各大電商平臺均推出了線上“年貨節”促銷,網購年貨的氛圍濃厚起來。在裕安區獨山鎮觀音洞村百家沖村民組,一位老人手捧茶杯品茶的圖文、視頻直播出現在各大購物直播平臺,成了一位“網紅奶奶”。
“網紅奶奶”的瓜片約定
老人名叫王宜芬,今年已經93歲高齡,她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種茶制茶。改革開放初期,上級組織專家來到獨山鎮百家沖,對百家沖良種茶樹進行單株選育,并托付王宜芬進行繁殖、栽培。王宜芬在自家茶圃悉心扦插繁殖,培育出第一批百家沖六安瓜片原種。后來,王宜芬逐漸把茶山和作坊交給兒子馬斌打理,并定下“三不”家規:不準用外地買來的瓜片茶原料加工百家沖瓜片,不準為那些不用百家沖茶原料加工瓜片的人搞代加工,不準買賣半成品。經過兩代人的不斷培育改良,王宜芬家的茶葉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斌成立了茶葉生產合作社,吸收種植戶200多家,輻射茶農近千戶,直接帶動2000多人就業,實現茶農(貧困戶)人均純增收6000多元。
“現在我的思想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這不,兒媳婦學習歸來主動承擔了電商銷售模塊的培訓工作。”馬斌告訴記者,為了提高六安瓜片的外銷量,提升外銷能力,拓展貧困戶產品的外銷渠道,增加貧困茶農收入,他們利用有限資源引導成員開展電子商務,建立線上線下營銷網絡、設立網店。就這樣,90后的兒子馬濤和兒媳程曉雅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接力棒,正式開始接管公司事務。但是,讓他們沒有料到的是,網店雖然開起來了,卻無人問津。
“質量是首位,但沒人知道咱們這的東西好肯定不行。”幾經探索,馬濤接觸到了網絡直播的宣傳模式,他認為自己奶奶的形象高壽健康又慈祥,為什么不讓奶奶直接做形象代言人來宣傳咱們百家沖的特產呢?說干就干,拍圖片,寫文案,經過馬濤和妻子的努力,去年12月,一頁題為“我和六安深山的瓜片茶約定”,九旬王奶奶親自品茶、挑茶和介紹六安瓜片歷史的視頻、圖文同步出現在京東眾籌故事首頁。
“當天在線點擊量就有上千。”接著,騰訊《年貨特產中國》和淘寶直播中也出現了網紅王奶奶和她家三代人制茶的故事,一時間,隨著“網紅奶奶”一起出名的,還有百家沖牌六安瓜片茶。記者在京東眾籌故事“我和六安深山的瓜片茶約定”頁面中顯示的訂單欄看到,截至項目結束,百家沖茶廠所產的百家沖牌六安瓜片已獲得793人支持,完成眾籌率達781%。“從網店銷售量零到超出預計訂單6倍多,真沒想到眾籌+直播的宣傳效果能這么好!很多顧客都是看到我奶奶的直播才進來關注購買的,不少顧客已經復購。”馬濤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做茶葉批發,資金回籠慢,每年年底才能把工資發放到茶農和貧困戶手上,現在通過網絡眾籌,資金到位只需十幾天,這樣一來,茶農們也能快速領到工資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眾籌是一種顧客先下訂單,累積到一定訂單量才開始生產、發貨的網絡銷售形式,馬濤認為,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可以給廠家有準備產品制作的時間,不會造成囤貨浪費,但對產品產生信任也是最關鍵的。
直播平臺“播”出六安的寶
看到了網絡帶來的好處,馬濤和妻子一起又開始籌劃通過淘寶直播平臺來增加銷量。今年1月初,他們和我市一家開展直播業務公司的負責人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簽訂了幾名主播,定時在平臺推廣、介紹、銷售百家沖牌六安瓜片。與六安瓜片一起被推出的還有六安本土其他的一些土特產品,如雞蛋、臘肉、土雞、土鴨等,大大小小10多個品種。
“目前主要有京東眾籌,騰訊推廣和淘寶直播等平臺,今年,三家平臺聯手從全國幾十個貧困縣挑選了30種產品作為扶貧農特產品上架安心年貨會,其中就有百家沖生產的六安瓜片。”負責直播業務的公司負責人黃克陽向記者介紹,他們公司簽約了五六名農特產品主播,定時在平臺年貨有關頻道對六安農特產品在網上進行介紹、推銷。黃克陽表示,這種“直播+農特產品”的銷售模式能快速匹配農民和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要好吃、要健康,同時知道產品來自哪里,又充滿互動娛樂性。直播帶來的流量,有助于銷售渠道的拓展,帶動了產品的銷售量,幾乎零成本打通農戶和貧困戶與全國客戶的渠道,有效增加了貧困地區和人民的收入,成為電商脫貧的新工具。
#p#分頁標題#e#“六安瓜片醇厚耐泡,高山云霧茶純手工采制……真正的大山特產,喜歡的親趕緊下單啦!”每天17時至夜間23時,我市一名擁有數萬名粉絲量的農產品網紅主播姜娜會準時在直播中邊泡邊喝邊介紹百家沖六安瓜片茶。記者在淘寶直播平臺姜娜的銷售量頁面中看到,從1月12日年貨節開始到17日,僅僅5天時間,她便通過直播平臺銷售了135套瓜片茶。不僅如此,記者還在平臺上看到“年貨大別山土雞直播現場抓”、“臘肉、板鴨邊做邊吃”等直播內容。
采訪的最后,馬濤和妻子程曉雅告訴記者,他們兩人目前正在接受培訓,準備自己當主播。“等到明年的春茶季,我們將在茶園現場直播采茶、制茶過程,爭取把茶葉銷售到全國各地。到了淡季,我們就幫助貧困戶銷售一些其他土特產品,讓我們六安本地的土特產通過直播平臺走向千家萬戶的餐桌。”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曦 黃雪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