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信抖音爭斗升級,這個世界會更好嗎?)
中國互聯網在逐步走向分裂和割裂,巨頭都熱衷于自建生態、趨向封閉的戰略,而各生態之間的封閉和較量或將損害大量的需要在多生態間穿行的用戶。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齊介侖 頭圖攝影:王家樂
這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互聯網世界。
本應造福于民的互聯網,似乎正在被各懷心思的公司用來滿足私欲,而本應享受網絡便利的用戶,卻在不經意間頻繁受到傷害。
1月22日晚間,抖音產品團隊發出官方聲明稱,接大量用戶反饋,抖音新用戶已無法以微信授權的方式登錄、使用其產品,微信向抖音提供的登錄接口已被切斷;團隊緊急排查后發現,抖音新注冊用戶確已無法使用微信賬號登錄,早前用微信授權方式創建賬戶的老用戶暫未受影響,但存在風險。
一時間,網上熱議如火。
有人猜測騰訊這一做法,與抖音疑似獲取微信用戶關系鏈有關。多名被訪者向本刊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們僅使用微信賬號登錄抖音,并未同步通訊錄,卻在抖音中刷出微信好友視頻,同時在抖音和“多閃”兩款產品的好友推薦功能中,發現了自己的微信好友。
就此,抖音官方對《中國企業家》回應稱,用戶與微信好友之間,除了微信關系外,還存在其他關系,包括通訊錄關系、間接好友關系等;抖音和多閃的好友推薦策略,包括基于用戶授權的通訊錄,以及間接好友關系,推薦可能認識的人等多種方式。
當下微信、微博、QQ、郵箱、手機號是主流App常用的登錄工具。其中微信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互聯網用戶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長最高的App,用戶對它的依賴度不亞于“電話”和“短信”,用戶也因此為騰訊帶來了蔚為可觀的流量和收入。
但嚴格意義上講,微信賬戶信息的所有權在用戶手里,用戶有權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微信,如果微信登錄確實更加便捷,騰訊似乎不應該阻止用戶享有這項權利。
但在抖音這件事上,情況有些復雜。
雖然微信誕生不過8年,但成長于騰訊這棵已歷經20年風雨的大樹之下,而這也成為社交產品后來者譏諷微信“已老”的來源之一。即使今日頭條已經誕生7年,但它面對微信時,依然將對方塑造成“老年”或者“惡龍”,而自己是那個勇于挑戰的“少年”。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騰訊停掉微信登錄接口,就需要更加充分的理由。
劉星(化名)是某家互聯網平臺的技術開發負責人,他所負責的產品日活躍用戶千萬級,也與微信、QQ、微博等平臺保持著登錄接口合作。他告訴《中國企業家》,單純從微信提供的接口中,盜取微信用戶關系鏈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知乎等社交平臺上,有用戶從技術角度分析稱,今日頭條將微信瀏覽器的Cookie值設置為10年,并將用戶Cookie值回傳頭條的服務器。Cookie常用于客戶端保存用戶登錄信息,方便用戶登錄,各家不成文的慣例是Cookie信息保留7天。
但騰訊方面并未證實該網絡分析的準確性,也暫未對取消微信登錄接口授權的原因進行解釋,或者提供新的證據。
這不是抖音與微信之間第一次發生爭議性事件。此前在短視頻整改期間,微信曾禁止包括抖音在內的多家短視頻平臺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鏈接。
用戶數據成為肥肉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用爭議性方式獲取用戶數據的案例,在很多知名公司身上發生過。
2014年8月,在脈脈宣布完成2000萬美元B輪融資后,新浪微博稱,因脈脈非法收集新浪微博用戶數據,已停止該平臺的微博登陸授權與信息采集。而脈脈則反擊稱,這是微博尋求入股受阻后的報復。
隨后微博將脈脈告上法庭,稱后者繞開微博接口,非法大量抓取微博平臺用戶數據,非法牟利。2016年12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脈脈敗訴。
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合作期間,脈脈在沒有得到微博授權,也未經新用戶許可的情況下,將用戶手機通訊錄里的聯系人與新浪微博用戶對應,并展示在脈脈用戶的“一度人脈”中;雙方合作終止后,脈脈仍在使用這些信息。
在微博訴脈脈一案中,法院曾要求微博提高對用戶信息的保護力度,“數據提供方不僅應將用戶數據信息作為競爭優勢來加以保護,還應將保護用戶數據信息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
#p#分頁標題#e#在中國,微信用戶極為廣泛,它的月活目前已超10億,承載著支付、小程序、搜索、小游戲等諸多功能,用戶在使用微信過程中必將留下大量個人數據。有道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騰訊因此在確保用戶數據安全方面,無疑需要承擔更多。
不過,對微信用戶數據的越線使用,甚至會發生在騰訊自己的投資公司之中。
2018年7月,有用戶稱,使用微信登錄大眾點評時,會出現其微信好友去過的餐廳和酒店信息,這涉嫌泄露用戶隱私。媒體后續發現,在大眾點評的隱私條款中,存在“為了銷售、獎勵或為讓您擁有更廣泛的社交圈而使用、共享或披露您的信息”的內容。
大眾點評很快作出回應稱,對用戶體驗考慮不周的地方進行道歉,對產品進行整改,新增“一鍵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關系”功能。
因在聚光燈下,萬眾矚目,加之考慮到品牌、口碑、市場反饋等因素,大公司往往不敢明目張膽作惡,而且一旦作惡,相對容易被發現;而很多中小公司,對用戶隱私的侵犯則要隱蔽得多,也放肆得多。在騰訊強調開放戰略后,合作伙伴日益增多,如何確保它們在與騰訊分享資源的同時,不侵犯用戶隱私,對于騰訊來說,也是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封閉或將帶來傷害
互聯網平臺的商業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正日益凸顯。
百度、阿里、騰訊一直都在持續推進各自體系內的閉環生態,今日頭條、美團等也在積極跟進,分別沿著各自路徑,跑馬圈地,規劃自己的商業帝國。細看下來,各巨頭各有各的開放路線,兩個極端是阿里和騰訊,前者強調業務的絕對控制,后者強調“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問題是,這些閉環生態,是不是真的讓互聯網大環境變得更好了。
2018年10月,百度將搜索首頁的新聞欄目改為資訊欄目,同時將旗下自媒體平臺“百家號”在資訊搜索結果中的權重提高。
百度因此陷入輿論漩渦,與抖音事件幾乎同時。有自媒體質疑說,百度對百家號過于偏袒,搜索首頁中絕大部分結果都是百家號內容,與搜索詞條相關性不高,權威來源的內容幾乎從首頁消失。
輿論質疑百度已經不是人們印象中那個尋找中文互聯網內容的地方,而正在成為百度的站內搜索工具,向用戶提供自家的內容。
百度副總裁沈抖隨后公開回應稱,中國互聯網在逐步走向分裂和割裂,PC時代用戶在瀏覽器上可以無障礙訪問任何網站內容;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是獨立個體,相互之間連接非常困難,很多內容被封鎖在App內,使用戶訪問變得更加困難。
他認為這是百度推出百家號的原因,但并未說明百度首頁搜索結果中百家號比重何以如此之高。
阿里等巨頭正向用戶提供“88會員”等產品,將旗下不同業務的服務進行打包,統一提供給付費用戶;騰訊旗下的視頻、游戲等娛樂性產品,也經常進行綁定營銷,鼓勵用戶購買自家會員;今日頭條剛發布的社交產品“多閃”,目前仍然僅支持頭條系的抖音賬戶登錄。
用戶已經習慣于在不同平臺的賬戶體系內部享受對應服務,自建生態、趨向封閉的戰略,正在成為當下各大互聯網巨頭的共同選擇。
這一戰略對于所屬平臺來說,顯然有利于未來商業利益最大化,但各生態之間的封閉和較量或將損害大量的需要在多生態間穿行的用戶。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已進入全新時代,用戶數據保護至為重要。對于巨頭們來說,這顯然不是相互之間打打口水仗的小噱頭,而是牽一發動全身的真問題。
想了解更多國際教育動態?新浪2019國際學校擇校巡展不容錯過!3月-5月,全國多地聯動!國內百所國際學校的盛宴,眾多頂尖海外名校鼎力加盟!一對一現場咨詢、面試!還等什么?快來掃碼報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