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華為發布2019年一季度經營業績,營收1797億,同比增長39%;手機出貨超5900萬、比去年同期增長50%!而過去4年,華為年營收平均增速為26.1%。
華為交出這份靚麗的成績單,恰恰是因為去年年底經歷的一場國際危機。當外界普遍關注華為此遭受多少損失時,它卻獨辟蹊徑借事營銷,吸引了全球流量,不僅獲取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而且大大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華為借事營銷 成功吸睛
2018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挑起事端,打壓華為;12月任正非女兒-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事態升級。華為除了做好危機公關,還通過各種反擊手段主動借事造勢,利用外國勢力挑起的事端,完成了一次經典的事件營銷。
當時,孟晚舟事件在網絡上快速發酵,令中國網友群情激憤,并激發了國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時,華為總裁任正非罕見地接受了華爾街日報和CNBC等多家外媒采訪,從父親和華為總裁的角度,展現了對女兒及華為產品的信心,獲得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隨著事件發展,華為主動出擊造勢,起訴美國政府并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強調其產品先進技術及安全性能;并借勢推出諸如榮耀v20、mate20紀念版等多款手機,獲得巨大成功,最終一季度手機同比去年多賣了1970萬臺。
年初,任正非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采訪時直言:“感謝他們兩個(特朗普與彭斯),他們都是大人物。5G技術此前并不為普通人所熟知,但現在這些大人物都在談論5G,我們變得更有影響力了,也因此收獲了更多的合同,感謝他們推廣了我們。”這話聽起來雖然有點諷刺,但卻不得不佩服華為強大的事件營銷能力。

華為應對這場世紀危機的表現可圈可點。除了官方表態外,向來低調的任正非自帶流量,一出場就營造了極具新聞價值的事件。
采訪中,任正非多次聚焦產品優勢,無形中利用危機事件,很好地宣傳了華為的產品和品牌。隨后的新聞發布會屬于華為主動制造的熱點事件,利用此事的廣泛關注度,就外界對產品安全性的擔憂,主動釋疑,吸睛無數。

不關注產品的事件營銷就是耍流氓
事件營銷就是企業利用或制造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并利用互聯網廣泛傳播,從而達到廣告的效果。這是一種快速提升產品或企業知名度、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拉動銷售業績增長的營銷方式。
企業做事件營銷,一定要使事件與產品產生關聯,這樣才能使消費者通過事件形成對產品的形象,并對產品傳播起到吸引流量的作用,否則就是徒勞無功的一場鬧劇。
最失敗的案例莫過于,2015年轟動京城的“斯巴達”事件。一個甜品店請了很多外國帥哥,裝扮成斯巴達勇士的模樣開展商業宣傳活動,但最后幾乎沒幾個人記住這是什么產品,什么品牌。如果轟動事件與產品沒有任何關聯,就只能是空熱鬧一場。

反觀杜蕾斯,當年北京大雨期間,將其產品套在鞋上防水,結果滴水未漏。此微博一發,瞬間吸引過萬點贊,起到了很好的廣告效果。事件本身的創意與產品的連接,給消費者留下了產品質量過硬的形象。

總之,,事件營銷脫離產品曝光并非明智之舉,當事件本身更具有吸引力時,消費者往往不會去搜索產品,反而使產品喪失了傳播的機會。
【結論】人們總是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當一件吸引眼球的事件發生時,企業如果能借勢從中找到與自身產品的關聯,甚至主動制造吸引關注的事件,這樣產品或品牌就如同搭乘免費順風車,能快速直抵消費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