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與北京廣監云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一款專注于安全應急領域的專業認知智能模型“大羽安全應急模型V2.0”在北京北京希爾頓酒店正式發布上線。該模型整合和優化訓練了海量安全應急專業數據,深入理解了安全應急相關的復雜問題和情境,具備了一定的業務推理與關聯分析、智能輔助決策、自我學習與知識更新、文本高效生成、圖像理解分析、多模態融合與應用拓展能力,專業知識問答更準確、預案制定修訂更實用、圖像識別解答更專業、法律法規解析更全面。
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院長閃淳昌在發布會上致辭,他表示,大羽安全應急模型立足于服務政府及有關部門,服務企事業單位,服務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事業。力求在安全應急領域為用戶當好助手。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會長鄭國光在講話中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大語言模型在安全應急管理領域的應用前景日益受到關注。這些先進的大數據處理工具不僅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文本,還能在安全管理、防災減災救災的各個環節中發揮關鍵作用,從而提升整體的應急響應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和效率。
他認為,大羽安全應急模型會在風險評估、虛擬培訓、公眾教育等多個方面發揮不俗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少將、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志杰代表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向大羽模型研發團隊表示祝賀,他指出:今天發布的大羽模型V2.0版是一個階段性成果,也是它持續進步的一個新起點。希望南方院的團隊能夠堅持“今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理念,不斷創新,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不斷為國家的安全發展貢獻力量。
閃淳昌院長、鄭國光會長、陳志杰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交通運輸部原安全總監、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家慧,上海市突發公共事件專家組組長、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柴俊勇,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閆鵬,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主任、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副會長馬寶成,國家安全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蘇潔,中國科學院大學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院院長李穎,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副會長陳蘭華為大羽安全應急模型V2按下了上線啟動鍵。國內安全應急行業130多位專家領導出席了“大羽安全應急模型V2.0”的發布會,并現場測試體驗了模型的各項功能。
據用戶體驗,大羽安全應急模型具有四大特點。
一是實現了交互式對話。利用自然語言識別技術,以問答形式與使用者進行互動交流,可以自然的、連貫的、多輪的回答使用者提出的安全應急知識相關的問題,可以是常規的文字交互,也可以是語音交互,問答機器人、數字人等多種表現形式。
二是具有內容創作的文秘功能。根據當前事件類型和業務要點,自動關聯生產出與業務相關的業務內容,如業務報表、文案文書、事件報告等,針對工貿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需求,自動生成標準化的更加實用的應急預案。
三是具有使用者上傳圖片的解析功能。除了文本語音交互內容的生成,還能處理圖像,對手機隨手拍的照片進行智能識別,通過先進的圖像處理和深度學習技術,識別出潛在的安全風險。同時,它還會根據識別結果,對應具體的法律法規,給出詳細的整改意見和建議。
四是具有對特定需求的分析研判功能。基于對歷史數據和案例解析,整合來自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預測安全應急事件的發展趨勢,為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洞察和建議,生成有見地的報告或摘要。可以根據特定任務或領域的需求進行進一步的精調和適應,以提高其在該領域的分析能力。
據研發團隊介紹,“大羽安全應急模型”的獨創性是利用人工智能認知模型技術,基于大數據下的各級法律法規、安全管理條例、行業標準規范、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應急常識,開發并訓練綜合性知識能力服務底座,對外部應用提供接口服務,為具體的細分安全應急應用場景定制輸出專業的、權威的、可溯源的知識服務。為各級政府機關、各行業企事業單位、社會民眾等各級社會安全應急參與者打造綜合性安全應急知識服務體系,具備業務推理、關聯分析、智能輔助功能等,為提升安全風險與隱患識別排查、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智能輔助、自然災害防治智能研判、應急處置智能輔助決策、應急救援智能協同調度、應急情報智能分析與社會動員能力提供全場景、通用化的人工智能服務,做到了在一個大語言模型作為基座支撐多個應急應用場景,促進人工智能在應急管理多場景中的廣泛應用與技術研究,為多場景下的安全應急社會化服務提供了平臺。
廣東南方應急管理研究院團隊將進一步發揮專家智庫優勢,持續豐富、完善“大羽安全應急模型”的應用場景,構建安全應急知識圖譜,增強知識底座服務能力,優化大眾的使用體驗,助力“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社會環境的形成,并提供技術和知識能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