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在中國乳制品行業位列三甲的企業,在管理上孜孜以求,請過麥肯錫規劃其戰略管理,請過普華永道做ERP,號稱學習型企業。但是,當危機到來時,盡管這家企業萬分重視,面對危機卻如同面對刺猬,不知如何下手解決,最終聽任危機蔓延。
這,難道不是企業的悲哀嗎?
誠然,如果企業故意投機取巧、肆意欺騙,在產品質量等方面不顧消費者、公眾的利益,媒體應該擔當社會的良知和公正的代表,給予徹底曝光。
應該看到,近年來,“企業局部問題”一旦被媒體抓住,普通大眾的慣性思維是“觀一葉而知秋”,企業多年積累的人脈、口碑、消費群體就會迅速土崩瓦解、化為烏有。
由于國內的品牌大多數還沒有擁有抵御危機的穩固的“馬奇諾防線”,公司一旦遭受到來自社會公眾的質疑,,就會因為不光彩的一點被全面否定,甚至本身優秀的東西也黯然失色。
中國企業需要中國特色的危機管理解決方案,它必須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解決方式。我們有這樣的責任:當企業踏向危機的懸崖時,我們去關注企業,幫助企業,挽救企業。
國外危機管理早已有章可循,相信大家對美國強生公司泰諾藥片中毒事件、比利時和法國可口可樂中毒等事件都耳熟能詳了,他們的做法是,調查事件,確立態度,著手行動,其過程與決策是理性的。而中國的企業危機管理與國外最大的區別是感性與理性結合,即確定策略,著手調查,贏得公眾。如果尋求理性,向國外學習,先調查事件,后拿出策略,而危機的報道被無數的媒體、公眾傳播,那么企業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了。所以在中國的特定環境下,企業危機管理與國外有著天壤之別,其策略與行動必須先行。
毫無疑問,企業危機管理的策略與執行力同樣重要。沒有正確的策略,危機將朝著擴大及惡化的趨勢發展;而沒有強大的執行力,最后的效果只不過是一句空話。

危機管理的9+1策略,希望揭開一個“蓋子”,引起業界更深的探討與關注。由于這些規律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相信只要靈活而創造性地應用,必將贏得機會、贏得主動權,也將贏得有效而相對滿意的結果。
英國皇家博物館,收藏著一條船,這條船自從下水后,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27次被風暴折斷桅桿,13次起火。但它卻一直沒有沉沒。沒有不犯錯誤的企業,沒有不受傷的船,但只要勇于拼搏,善于應對危機,一個企業就是一條永不沉沒的船。
解決危機其實是用心體味出來的藝術,掌握這一藝術,也許會幫助企業從危機的泥沼走向一片新的燦爛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