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guān)”一個普普通通的詞匯,但若是再加上“危機”二字,變成“危機公關(guān)”,那所代表的意義就不一樣了。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當中,時時刻刻都有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那么此時的“危機公關(guān)”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這種類似于“輿論引導(dǎo)”的做法,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 在歷史當中也有很多。甚至于,古人在運用危機公關(guān)的熟練度比現(xiàn)代人還要高。

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范仲淹,此人的名氣也是相當?shù)拇蟆T诜吨傺偷暮笕水斨校陀幸晃晃C公關(guān)能力非常強大的人,此人名叫范文程,是清朝初年的大臣。當年滿清入關(guān)的時候,正是因為范文程的輿論引導(dǎo)才使得滿清最后定鼎中原。而他也是當之無愧的滿清第一功臣。

1644年的時候,闖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當時的順治帝與李自成商定“并取中原、同享富貴”。但在李自成成功攻占北京城以后,范文程建議順治帝改變策略,將原有的策略改變?yōu)?ldquo;消滅闖賊,為崇禎與大明百姓復(fù)仇”的口號。一時之間,輿論倒向順治。后在清兵徹底在北京城站穩(wěn)以后,范文程又改變了策略。

當時的范文程曾建議順治下令讓所有的清軍全部披麻戴孝,以此來紀念崇禎皇帝。這一次適時的輿論引導(dǎo),讓很多人對這支“侵略者部隊”有了很大的好感。就這樣,本因是“侵略者”的清軍,經(jīng)過兩次輿論引導(dǎo),搖身一變稱為“正義之師”。有著道義的支持,讓清軍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也減少了全國各地的抵抗。至此,盛世清朝便開始了。康熙皇帝曾評價范文程時說到:“文程一人,可抵雄兵百萬”。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還有很多利用輿論的典故。如明朝時期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其繼位以后,曾進行大舉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不服朱允炆,隨即搖身一變稱為“勤王之師”,一曲“清君側(cè)”,得到眾多人的支持。在其攻破南京后,因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專門為其舉行“國葬”,以表哀悼之情。燕王的手段也是非常厲害的。

其實歷史上利用“輿論”的事件層出不窮,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即便是失敗了,也是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如陳勝吳廣起義、漢文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等等。其實在帝王心術(shù)中,也有利用輿論的典故,那便是“罪己詔”。和平時期的“罪己詔”,,可以為國家籠絡(luò)民心,樹立形象。但光緒的“一紙罪己詔”直接讓清朝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