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純因為減肥話題長期徘徊在熱搜榜上,昨晚更是直接P圖回應:
“小馬決定要瘦成圖3”
扭曲的圖片足夠諷刺,態度也很剛。換個時間點,立刻就能扭轉輿論局面,將風向轉到畸形審美和對演員的苛刻要求上。
但,昨天之后,這份爭議并沒有隨之停止,反而遭到了更加激烈的抵觸。
就在馬思純回應“太胖”的前腳,倪妮在面對各類評論時,給出過應對的教科書:
在金雞獎的后臺對追著要采訪的記者說“我沒有作品,真的沒有底氣接受你們采訪,你們等我哪天提名了給你們做,總不能一直說我今天穿得真好看。”
此話一出,熱搜位立刻排期。網友都在夸認知清醒、坦蕩真實、通透。
同樣是應對負面,公眾眼前的不同回應得到了不同的結果,但背后,基本都遭遇了同樣的煎熬,無論工作人員還是藝人。
臺前:各有各的排兵布陣
今年,是差評與網絡暴力掛鉤最為直接的一個年份,也是應對差評、輿論危機的公關大年。各家有各家負面事件,應對策略與公關文路數也不盡相同。
前幾日,老牌韓星崔始源,點贊了有關香港暴亂問題的推文,引起一片聲討。
敏感時期,“表達關注”的解釋顯然難以服眾,微博一片嘩然,崔始源吧關閉,事態不斷發酵,崔始源不得不再次發文道歉。
讀一下最新的道歉文:
言簡意賅,很模版,很現代,很AI,道歉然后表達立場。
論字數,這肯定比不上網紅的4000字大作文。
劉陽和半藏森林為了挽回局面,在阿沁放了實錘暴擊之后,那可是分別熬出了兩篇大作文,可惜敗給了網友對渣男和所謂“綠茶婊”的深惡痛絕。
從道歉文的角度,劉陽的大作文,篇幅過長,,分段不夠清晰,重點不明,并且使用了過多的省略號,建議學習一下標點符號的使用;而半藏森林的,篇幅合適,分段清晰,但重點卻落在了“某些人不要P圖做違法的事情”?
論誠意,崔始源道歉過于標準,看不出任何情感色彩,比王源為吸煙道歉的模版還差點意思。
但這兩件事性質不相同。
王源可以用模版,時過境遷,繳納室內吸煙的罰款,努力學習,將琴譜練皺,小孩長成真正的大人,事情也就過去了。
但長大也會有長大的煩惱。
長大之后,無論李小璐如何動情的描述她事業巔峰的那部作品,曾經拍攝的多么艱難,享受了不該享受的快樂,就得付出相應的代價。靠詞不達意的抒情和回憶,是無法挽回局面的。
另外,和劉陽同樣的毛病,李小璐的抒情文,篇幅過長、重點不清晰、通篇沒表達歉意,省略號使用過多,建議各家公關引以為戒。
在高曝光的輿論環境下,藝人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的暴露在公眾視野里,無論是感情生活還是事業瓶頸抑或身材管理,都隨時面臨著討論與批評。
但,自從卓偉隱退,各家公安文水平明顯大幅下降。發生了這么多事,目前為止,公關文高分選手,還沒有出現。
想想看當年陳冠希的道歉,撲面而來的儀式感,再也沒有見到。建議各家在發布道歉文之前可以逐字研究一下當年那篇范文。
臺后:各有各的兵荒馬亂
一:不給看手機
“會被說賣慘吧。”
藝藝坐在娛sir對面,第一反應是聊藝人被罵時有多難受是會被罵的。
“現在的整個輿論是不允許藝人像個人的,你得大度,躺平任嘲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很奇妙,如果一開始就直接回懟,做個活生生的人,時間長了,網友又會夸你真實,對你寬容一些”。
藝宣的工作,要求時刻保持在線,尤其在作品播出前后,藝藝必須24小時注意輿論動態,避免不可控狀況出現的時候,因為沒能及時回應而錯過最佳的公關時機。
2019年,藝藝跟的A卷入過兩次對于她們小團隊來說較大的輿論風波。
那是一檔口碑很好的節目,又都是老朋友,錄制的過程,大家默契又開心。但觀眾看來,節目內容設定復雜,對藝人嘉賓的臨場考驗很大。
前腳剛接受前輩教誨,要放寬心,別太當真,后腳無數的惡言惡語就來襲了。
節目上線當晚,立刻浮出無數帖子,話頭直指藝人木訥、反應慢、性格溫吞,滿屏都是“不適合”“為什么要請她”“她能不能退出”和一些更加糟糕的問候。
網上罵得最熱鬧的那天,工作人員收走了藝人的手機。
——“今天就別看手機了吧”
——“我想看一眼我的超話”
然后藝藝打開A的手機,點入超話界面,才遞給她瀏覽,可A還是看到了那些罵聲,然后像普通人被罵一樣疑惑又難過。大家都不明白沒有做錯什么為什么會挨罵?
“互聯網是沒有記憶的”。
幾個月后,A遭遇了人生重大變故,了解了更多真相的網友們,忘記了自己曾如何惡言相向,它們評論“她眼睛里沒有光了”,字里行間充滿憐憫與善良。
二:年輕人被罵到想退圈
“你問藝人看到惡評時的反應?你真是問對人了。我哥遭遇全網黑的時候,不想繼續了來著,啥活也不干,頹廢的在家打了5天游戲,然后冷靜下來了。”
前幾日,藝人U剛贏下了一場訴訟,狀告的是那些“下海”等不可描述的污蔑帖,得了賠償經濟損失以及登報道歉。
一部未播完的劇,讓U大火,但也讓他背著這個枷鎖走了數年,這些帖子也就跟了他數年。
彼時,還只是個學生的他,并沒有做好準備面對劇集火爆之后的任何輿論,無論好或壞。可風暴就那樣來了,劇集捆綁宣傳的策略,讓藝人陷入了幾乎難以翻盤的輿論風波,惡評鋪天蓋地淹沒了那個新人。
無論是雙眼皮、讀書期間的兼職,還是他合作的演員,都成為了罵他的“證據”。
“那時,他的經紀人是他的大學朋友,可想而知,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滔天罵聲,也沒有經驗,只能躲起來。”爆火當口,銷聲匿跡一個多月,用來消化那些寫著他名字,卻與他關系不大的是是非非。
可是,等消化完,故事又給他開啟了另一趟冒險,被不可說了。
于是,本來已經消化完的是非再次卷土重來,還帶著些許“官方”的色彩,他更加無法辯駁。
“那期間還是有節目找上門,但不告知到底播不播,反正最后都被剪掉了。到后來,綜藝、電視劇再找上門,他都只能回復‘我不確定我參加了你們這個項目之后,你們還能不能播’。”
——“那現在呢?”
——“你知道為什么這場官司打贏了大家都很高興嗎?因為這樣的官司要本人發起訴訟,大部分藝人怕帶來更多麻煩,但是現在我們贏了,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法律背書,那些惡評是假的。”
藝人,只是一份職業
無論臺前臺后,當評價藝人這個行業時,我們都無法反駁“藝人這個行業就是要面對大于常人輿論壓力”“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這樣的觀點,因為確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娛sir想,倪妮和馬思純可能也瀏覽過無數次吃瓜群眾熱愛的帖子,“求求你別營銷街拍了”“什么作品都沒有,一天到晚街拍”“也太胖了吧”“這么壯,怎么演”等等。
無論最終藝人是如何回應的,圍觀群眾都看不到或者也不想看到更深更多更加現實的情況。比如,那位入行較久的藝人,誰也不知道,一直被說拍垃圾作品的那段時間,她演的,已經她能挑選空間里她認為最好的項目了。
面對這個職業需要的、無法避開的輿論與曝光,崔雪莉與具荷拉的悲劇誰也不愿意再看到。或許從根源,經紀公司與團隊,能加強的,就是重視藝人的心理健康,重視危機公關,別總想靠時間和健忘的互聯網。
但,有一說一,演員為角色增肥值得表揚,那么為更加契合角色而減肥,也算合理的職業要求吧。
馬思純無法將輿論拉到批判畸形審美的陣地,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她的下一個角色——早就引起過爭議的葛薇龍,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第一爐香》里的女主角。
那張流傳全網的路透圖,熱評第一條是“這張圖里,想不明白,俞飛鴻演的姑母,為何需要這樣的葛薇龍幫她吸引男人?”
畢竟,藝人、明星、演員,無論何種稱呼加身,說到底都不過是一份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