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能夠像影視明星和名牌企業一樣,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能有媒體關注,隨時都能處在聚光燈下,這也許是很多草根向往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憑著努力擠到了聚光燈下,而是無意之中一腳踩空滾到了聚光燈下,那場面一定會十分狼狽、無比尷尬。
廣告投放量在全國也數得著的鴻茅藥酒,這次可真的滑得有點狠、不由自主地滾到了聚光燈下。據新京報報道,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碩士譚秦東,2017年12月19日通過網絡發布一篇《中國神酒“鴻毛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的帖子。文章通過對人體心肌、心臟的傳導系統、心瓣膜等器官的變化分析,對鴻毛藥酒的療效提出質疑。這個帖子本是醫學人士的一種專業看法,帖子的閱讀量不足3000人次,卻被視為誣蔑詆毀,損害商業信譽,廠家報案,警方出動,一篇文章引來了跨省抓捕。
2018年1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公安局辦案人員來到廣州,跨省區對譚秦東醫生實施抓捕。據涼城縣公安局通報案情稱,接內蒙古鴻茅國藥股份有限公司報警,經調查,譚秦東醫生稱鴻茅藥酒是“毒藥”,“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2018年1月25日,譚秦東被檢方批準逮捕。目前,案件已依法移送審查起訴。
身為職業醫生、醫學碩士的譚秦東,沒有資格對一款藥酒提出質疑嗎?“鴻茅藥業”真的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嗎?即便是“鴻茅藥業”認為譚秦東醫生損害了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這也是民事糾紛,應該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來判斷一下是非對錯吧?
作為一家企業,尤其是在市場上打拼了多年,擁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應該有點容人的雅量,有點接受批評的胸懷,有點接受委屈的承受力……更應該有點應對危機的“專業公關”水準,不要動不動就報案、動用警力。
鴻茅藥酒是“毒藥”嗎?不是!是“毒藥”還能存在百余年嗎?文章的作者顯然犯了“標題黨”的錯誤,我想其本意是企圖通過夸張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眼球。這樣的探討性文章,既無法撼動鴻茅藥酒的市場地位,也改變不了鴻茅藥酒在消費者心里的作用。古語講得好,“是藥三分毒”,特別是我國的中藥,講究的就是“以毒攻毒”。“鴻茅藥業”作為一家名牌企業,應該有一個應對危機的處理班子,一旦遇到了譚秦東們的批評,先評估一下利害得失,爾后再進行妥善應對。如果危機公關處理得當,質疑與批評就會演化成正能量的宣傳效果,絕對不會演化成一個大型輿論事件,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錯誤的危機公關,尤如火上澆油,抱薪救火,越鬧騰越麻煩,越化解越嚴重,搞不好就把企業弄殘廢了!
很顯然,“鴻茅藥業”的跨省抓人,就屬于錯誤的危機公關。作為涼城縣的利稅大戶,政府方面一定會對其呵護有加,格外照顧,甚至是派出警力跨省抓人的這種反常的舉動。可是,特殊的照顧未必有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若無跨省抓人的舉措,譚秦東醫生的那篇文章在網絡世界連個波紋都起不來,鴻茅藥酒更不會陷入輿論的漩渦,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
警方跨省抓人之前,鴻茅藥酒曾經多次被各地的食藥監部門通報過,然而就是在這樣的非議之中,這家企業頂風冒雨賺錢不誤;警方跨省抓人之前,譚秦東醫生的文章也未必引起人們多大的關注,瀏覽量也不算太高。可是,涼城縣警方一抓人,輿情引爆,網上一邊倒的聲音是對譚秦東的聲援,對鴻茅藥酒的批評,甚至開始揭露企業法人的老底。陷入輿論漩渦之中的鴻茅藥酒,此時的知名度,比往日巨額廣告費支撐起來的知名度不知飛升了幾十倍!
“鴻茅藥業”可以憑借自己在涼城縣的影響,借警方的力量控制那個開口質疑自己的醫生;可是,當輿情引爆之后,它已經徹底失去了局面的控制能力。“鴻茅藥業”的發家史,企業老總的蝶變歷程,在網民的挖掘之下,頓時失去了一切華麗的外衣,赤裸裸地接受審視、接受批評。
廣東醫生譚秦東點亮了一根火柴,“鴻茅藥業”自己澆上了一桶汽油。待這場輿情的大火過后,鴻茅藥酒是否像鳳凰一樣涅槃重生呢?還是如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后就此崩塌!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