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道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8月25日刊登《非難中國:美國競選宣傳必殺技還是更強硬政策的先兆?》一文,作者為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亞洲問題高級顧問葛來儀。
文章稱,2016年美國大選對中國的非難已真正開啟。在過去的競選宣傳中,許多對華攻擊在競選人棄選或落敗后便被置之腦后。譬如2012年,米特·羅姆尼曾誓言將在上任首日就宣布中國操縱貨幣。當然他從未有機會這樣做,奧巴馬推行的政策未受羅姆尼競選宣傳的影響。
有時競選宣傳中的對華“強硬”承諾,在總統上臺后面對現實政策挑戰時就會變得毫不相干。2000年喬治·W·布什競選總統時曾批評其前任比爾·克林頓稱中國為戰略合作伙伴,而他說中國應該被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但當選之后,布什便將該標簽棄之一旁。當中國飛機與一架美國偵察機在南中國海上空相撞后,布什曾努力避免中美發生政治危機。在9·11襲擊發生后,他曾歡迎北京提議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然而,這次或許有所不同。
文章稱,中國國內的壓制性政策加上在南中國海的侵略行為以及對美國公司和聯邦政府的大規模網絡攻擊,使其成為眾矢之的。此外,對華抨擊很可能使多數美國人產生共鳴。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將指責奧巴馬對華過于軟弱,并誓言一旦當選將維護美國利益。包括奧巴馬政府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內的民主黨人更有可能指摘而非捍衛現任政府處理兩國關系的方式。無論誰在2016年當選總統,他(或她)都很有可能在一系列問題上對華采取更強硬立場。
那么迄今為止競選人都如何評述中國呢?
文章稱,共和黨競選人唐納德·特朗普譴責近日的中國人民幣貶值為“美國史上最大盜竊”。另一位共和黨競選人卡莉·菲奧里納批評中國對聯邦數據庫的網絡攻擊是對美“實施侵略行為”。該黨競選人馬爾科·魯比奧在《外交》雙月刊上發表對奧巴馬政府政策的長篇批評文章,抨擊奧巴馬“寧愿無視違反人權而寄希望于討好中國領導層”。他還指責中國尋求“愈加強硬的地區擴張主義”。
民主黨競選人希拉里已經加入這場對華口水戰,以避免被指責為暗中支持親華政策以及不夠維護美國利益。希拉里承認,作為國務卿她曾努力改善對華關系,并表示將在當選總統后繼續這樣做。但她還告誡說中國將南中國海軍事化會構成威脅,并譴責中國“從美國國防部承包商手中盜竊商業機密、商業方案和大量政府信息”,以求勝過其他國家。
總統競選才剛開始變得白熱化。在大選前余下的14個月中,對華非難的洶涌浪潮很可能對中國在美形象產生極為負面的影響。現在美國對華態度已為負面。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僅有35%的美國人對華持積極態度,而持消極態度的占到55%。近年來,中國在美形象已向更消極方向傾斜——就在2011年,對華持積極態度的美國人還占到半數。
文章稱,公眾的消極態度將很可能與國會更為強硬的態度相契合,使下任總統更傾向于對中國貿易政策、違反人權、網絡攻擊和在南中國海的跋扈行徑采取更強硬立場。
為中美兩國關系從2017年起的跌宕波折做好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