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018年是中國大公司危機集中爆發的一年。其中原因復雜,既有公司價值觀的問題(如百度、滴滴);也有企業或企業家行為不當,加上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各種海外勢力的推波助瀾(如中興通信);還有的是企業公關策略失當,導致危機加深(如碧桂園)。
大公司如何應對和處理如潮的輿情?如何看待其中的是非曲直?這些危機公關的處理對后來者有何借鑒價值?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從10月起,財視傳媒將陸續梳理2018年曾引起廣泛關注的大公司危機處理案例,系列文章將刊登在財視傳媒網站和相關公眾號上。這些案例也將收入“金榴蓮獎——2018年最具爭議的十大傳播事件”中,并將于2018年11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財視傳媒未來峰會上發布。
華大基因創始人、董事長 汪建
2018年,汪健的嘴很忙,華大基因的公關也很忙——忙而無功,傳說中的“窮忙”。每次華大陷入危機,其公關似乎都不能恰到好處的應對,反而給人一種抓不住重點的感覺。
本來有一個喜歡在公開場合談爭議性話題的老板,已經夠公關忙活了;結果一篇《華大癌變》,又將華大推至爭議的漩渦;《華大癌變》中的質疑還未解釋清楚,其供應商王德明又開始借助媒體和個人微博,持續發表對華大不利的言論,甚至以在華大基因庫辦公樓跳樓自殺為“要挾”……
在一波又一波的爭議性事件中,華大基因已經從最初的千億市值掉至不足300億。
復盤華大基因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公關,發現鮮有亮點,反而是無所作為,“懶于”應付。
1
2018年的華大,從董事長汪建的一句“公司所有員工必須活到100歲”開始,就一直處在風口。與百歲理論同時揚名的還有“員工中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和“不能死于心腦血管疾病”。汪建的霸氣言論在網絡上引起反彈,其中百歲理論傳播度最廣,甚至有網友調侃,員工離職華大的原因是“怕自己活不到一百歲”。
這不是汪建第一次夸??冢斑€有“反對女性打宮頸癌疫苗”、“10年內,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等驚人語錄。
汪建作為創始人,在公開場合表達爭議性的觀點,從某種角度看是一種成功的公關營銷。但是噱頭太大,無法自圓其說,給自己挖坑。
當大家調侃汪建的百歲論時,有聲音試圖解釋汪建的意思是百歲不封頂,即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到100歲,而不是必須活到100歲。
然而這樣的解釋讓汪建的觀點無異于專家所言“剛燒的開水不能喝”理論。
老板的狂言還未圓回去?!度A大癌變》就將華大基因再次送上浪尖。文章稱一位“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癥”的患兒母親,質疑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出錯,未能起到篩查作用,最終導致產婦生出帶有生理缺陷的嬰兒且不予理賠。
文章一出,輿論迅速發酵,華大地震。當日晚間,華大發布《華大基因關于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通篇重點在解釋其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沒有問題。華大基因CEO尹燁也第一時間回復表示,文中案例較為復雜,不只是技術問題。
隔日,華大再次發文《華大基因致孕媽媽們的一封信》,澄清事件。然而華大基因兩篇文章換來的卻是接連兩天的股票大跌。
既沒有道歉,也沒有提出解決辦法,兩次回應都傳達著一個意思:華大沒有錯。
2
可是華大到底有沒有錯?拋開技術性問題,目前用無創產前篩查能夠診斷出唐氏綜合癥的概率約70%,而華大宣傳的篩查準確率是99.9%。華大的過度宣傳,無疑在誤導大眾。這個鍋,華大要背。
華大簡潔的回應沒有阻止沸沸揚揚的“癌變門”,而王德明的“舉報門”又在持續發酵。
6月14日,華大昔日的合作伙伴南京昌健董事長王德明以一篇《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對華大基因發起控訴,實名舉報華大圈地開發房地產,騙取國家補助,技術是偽高科技。
對此華大回應信息不實,雙方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盡管王德明坦承其舉報只是推測,但來自媒體的質疑并未減少,華大股價隨之大跌。
7月10日,華大集團召開新聞發布會,否認指控,并現場承諾,永遠不會從事商業性質的房地產開發。
隨后,地產界老大王石就宣布加入華大,出任聯席董事長。雖然王石還未進行具體的工作,華大卻有借王石涉足地產的嫌疑。華大打臉的速度有點快。
“舉報門”還在繼續,王德明借助微博持續發聲,甚至表示將在華大基因庫辦公樓跳樓自殺。一時華大再上風口。華大執行副總裁朱巖梅發表《給王德明的一封公開信》,勸其放棄輕生,算是對此事的回應。
相比王德明激烈的遺書,公開信顯得太過雞湯和無力。
華大和王德明的糾纏,在輿論上,對華大的影響很不利。王德明的持續發聲,引導輿論,使華大形象更加負面??墒侨A大公關對此似乎并未采取有效措施。
3
從結果看,華大的這一路公關太過懶散,缺乏系統性和長期策略,既沒看到有效措施,又任由負面輿情爆發。或許,平日宣傳過度,危機時刻,公關反而難以自圓其說。公關過程,糟點不少。
1.被動公關,對象局限。
華大在整個危機公關中都很被動,擠牙膏式的緩慢回應,既沒有緩解負面輿情,又沒有抓住公關對象。在癌變門中,華大的兩次聲明分別針對股民和客戶,可是癌變門已經成為全民關注話題,此時華大在關注利益相關方時,更應該給公眾一個交代。而華大基因不論是標題還是文章的字里行間,都未提及公眾,更未提及一家上市公司肩上的社會責任。
2.逃避責任,聲明無力。
“癌變門”事件,華大兩次聲明均是逃避責任,認為自己沒有錯。既無道歉,也無改進措施,但是就事件的影響力而言,華大需要拿出一些措施來回應公眾的期望。
譬如科普無創檢測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正確看待檢測結果。作為行業老大,華大也可以在各種渠道約束整改行業亂象。這樣做即使沒有明顯的短期改善,至少傳達出華大的態度。換言之,作為行業的獨角獸,華大此時不應該無動于衷。
3.沒有高管站出來進行危機公關。
除了創始人汪建在公開場合的驚人言論,從“癌變門”到“舉報門”,均未見其高管出面回應。高管代表企業形象,企業陷入危機,而無高管回應,即使有后續公關,依然缺乏誠意。這也是國內企業進行危機公關時常犯的通病。
當汪建在天馬行空的暢想華大未來時,更應該低下頭來看一看華大的實際處境。夢想可以天花亂墜,實際業務層面還是應該腳踏實地,有一分能力做一分事。如今不論是輿論還是股價都一團亂的華大,還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