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治“網絡水軍”別忘了其后的“金主”
搜索關鍵詞明明看到文章卻打不開,點擊文章發現文不對題,污點不斷的新聞人物鋪天蓋地都是正面報道……這些蹊蹺事的幕后推手就是傳說的“網絡水軍”。湖北、福建等地警方近日相繼破獲“網絡水軍”團伙犯罪案件,揭開了“網絡水軍”非法經營的手法和套路。記者調查發現,“網絡水軍”明碼標價,通過刪帖、發帖,有的用幾十萬元就能“操控”輿情。(1月22日新華社)
“網絡水軍”早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甚至可以說自互聯網開始普及就有了“網絡水軍”。其之所以屢禁不止、屢打不絕,主要是因為幕后推手未被斬斷,滋生“網絡水軍”的土壤依舊存在。因此,除依法嚴懲“網絡水軍”之外,更應對惡意雇傭“網絡水軍”發布虛假信息的企業和個人,以及參與其中的“公關公司”、網絡管理員等加大打擊和懲處力度。打蛇打七寸,斬草要除根,強化“全鏈條”治理也應有重點,而“網絡水軍”背后的各色人等就是治理關鍵。
誰在動用“網絡水軍”?一般來說,動輒豪擲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操縱輿情的幕后“金主”,都不是等閑之輩。據報道,有償刪帖的主要客戶包括知名企業、演藝明星和政府官員,其中上市公司是重點客戶,每年“3·15”前夕刪帖公司的訂單接到手軟。正因為存在著旺盛的“黑色”需求,才催生了龐大的刪帖產業鏈,據稱全國每年刪帖產業的收益數以億計,從業人員數以萬計。
但從媒體公開報道看,一些刪帖犯罪案件告破后,“公關公司”及其雇傭的“網絡水軍”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那些花重金刪帖的“大客戶”卻能幸免于難,甚至一些企業不配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有必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有償刪帖需求方的法律責任,依法嚴懲那些惡意雇傭“網絡水軍”攪亂輿論的企業和個人。
清除有償刪帖的利益鏈和滋生土壤,還需“疏”、“堵”結合,嚴懲違法犯罪團伙的同時,建立合法、正規、高效的刪帖程序及投訴渠道,及時澄清惡意誣告、誹謗以及虛假不實信息,讓被黑的企業和個人不用花錢刪帖就能還原清白。對此,網絡平臺要承擔起主體責任,嚴格約束網絡編輯的管理權,別讓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機,更不能出于利益睜只眼閉只眼。(陳廣江)
(責編:伍藝緯(實習生)、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