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公關策略首先應了解情感公關的應用原則。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以個性心理現象為基礎的。
需要,就是人們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也就是一種心理的緊張、不足或缺乏。馬斯洛關于人類需要的效能層階即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深刻地分析了人類需要的內在結構和功能,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這個結構中,愛和尊重是高層次的需求,所以企業在遭遇美譽度受損事件后,恢復美譽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真誠道歉給公眾以情感修復,并且推出一系列包括品質訴求、價格折扣及情感公關溝通活動的策略組合,以稀釋由于自身失誤給公眾帶來的不快。這時候,情感公關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時的。
從人性化的角度講,企業之旅好比人生之旅,對于企業傷害過的人和事,作一些情感修復,只需要強勢的那一方作出那么一點點安慰,,也就會溫暖一大片對方!如果過多地辯駁和著力解釋,可能“冒犯”監管機構的威嚴,可能得罪業內外人士。
選擇用情感化解危機,有時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這個度很難把握,這個分寸如同走鋼絲。
危機公關管理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公共關系處理,從本質上說,是一門對人關系處理的學問,而所針對的對象,一般觀念上會基于公關管理塑造組織形象的主要功能而被定位為公眾,殊不知,組織內部的群體是不可被忽略的重要一環。即對人關系的處理,包括對企業內部員工的關系處理。這一策略,稱之為企業的情感公關。
“員工不過是企業的雇工,企業與員工的關系不過是純粹金錢與勞務的交換關系”,企業眼里看得到的,除了顧客再沒有第二位,這種早期資本積累時期的思想早就已經過時了!
現今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大型企業,往往想方設法強化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倡導員工的團隊協作精神,在企業營造職員主人翁的氛圍,這些都是情感公關的表現。
企業,沒有內部的精神理念,沒有員工的誠心協作,沒有任何人文價值的凝聚,僅僅想依靠所謂的純粹產品實力形成一個壓倒性的具有含金量的品牌,在技術發展傳播迅速的今天,是否還有可能性?
更何況,公眾會不會相信一個連對自己員工都不講感情、不肯給予關愛的企業,能塑造一個對公眾負責的品牌?
沒有情感公關的企業,對內難以順利有效地運行,對外難以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處于今時今日的商場中,日子必定不好過。
管理企業猶如治國,內不平,何以平天下?管理者們總是喜歡提及顧客就是上帝之類的話,而往往對身邊同樣為企業的輝煌貢獻卓越的群體視而不見。固然,在經濟學角度上看,員工確實是花錢買來的勞動力,我們也不能苛求管理者們在信念上篤信員工真的就是他們所擁有一切的基礎。
但情感公關確實是個低成本,高回收,高風險,然而對企業又不可或缺的手段,這是管理者應當意識到的。
低成本是指它的實行一般不需要過多的資金和精力,難度也小,有時候僅僅就是借助語言表達和機制的設置來表現一種人文關懷和盡力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而已。當然,要做得更加出色,也得費些心力。
高回收并非是一種夸大其詞的說法。情感公關是個長期的工程,它帶來的也是長遠利益,當年康泰克遭遇PPA重創最終仍能卷土重來,離不開員工在那個危難關頭不離不棄的支持。但若企業一旦疏忽了情感公關,后果則可能是嚴重的。
聯想估計怎么也沒有料到一次普通人事變動安排上的一個考慮不周、一名員工的一封心灰意冷的信,居然會在互聯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居然深深地觸動了向來處于弱勢的廣大工薪群體,居然使聯想一向致力宣傳的“親情文化”在頃刻之間幾乎顛覆。如果說聯想只是局部處理失誤,則富士康對待員工的做法怎么也難以說是有人性化的。一個讓“每個員工都感覺公司在無休止地壓榨他們的剩余價值”的企業無論如何不能說是成功的,雖然在短期上它獲得了可觀的利益,但危機的潛伏也為日后爆發后的損失墊付了成本。
需要強調的是,情感公關適用的范圍并不是狹隘的,在企業遭受危機時,情感公關的開展也是一種有效的化解手段,情感公關遲做絕對好過不做。當年搜狐一度被處罰后,股票大跌,用戶信心受損,搜狐進退維谷之際,董事長張朝陽公布的一封對員工的鼓勵信,巧妙地向內向外傳達了自己的聲音,挽救了這場危機。相比之下,富士康似乎一直沒有知曉情感公關為何物,把火越煽越旺,最終燒到的是自己。
感情于人的重要性,作為普通人的管理者不難體會,然而管理者一旦進入那個自己掌握生殺大權的領域里后,他是不是還記得同樣作為人的員工需要關懷?在遭遇危機的時候,管理者是不是還想得到,同樣作為人的公眾,希望看到和聽到的是企業的人性化行為?

一個企業的成敗,當然不能說完全取決于管理者能否在任何時候都考慮周全,但有一點必須牢記,生存在人的世界中,永遠不能忽略人,不能忽略人的情感存在,否則一招之失,可能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