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公關案例: 雅士利,解鈴還需系鈴人
2006年9月4日,國家工商總局通報了近期對奶制品的監測結果,雅士利乳業2006年3月8日生產的一種中老年奶粉,被檢出鐵、維生素B1、標簽項目不合格。
2006年9月5日,雅士利公司即對外發布信息:決定召回問題奶粉,將市場上所有系列、所有批次和規格的中老年奶粉都撤下,暫時封存并等待進一步處理;將在兩天時間內撤架完畢。國內一些大型超市也迅速作出反應,將雅士利中老年奶粉下架。
同時,在9月5日這一天,國家工商總局補充發布了《關于“雅士利”中老年奶粉質量監測情況的說明》:因為鐵和維生素B1的實測含量與商品標簽明示值不符,被判定為不合格,但是,該商品的鐵和維生素B1的實測含量均在奶粉國家強制標準規定范圍值之內,不存在質量方面的問題。
2006年9月7日,國家工商總局在北京出面辟謠,稱前段時間曝光的雅士利中老年奶粉,不合格原因是因為標簽問題,產品質量無問題。
2006年10月9日,廣東質監局稱雅士利質量無問題,擬規范食品標簽,該省質監局局長賴天生解釋說,標簽不合格就是誤導消費者,所以該局計劃近期內將全省所有企業有包裝的食品標簽全部收集上來,由專家統一規范。
2006年10月9日,作為國內乳制品行業的權威發言人,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在新聞發布會上給予了雅士利極高的評價,,而這段話現在看來也似乎是對雅士利應對危機事件態度的一個肯定,他直言:“雅士利乳業公司是負責任、講誠信的公司,在發生本次質量事故之后,認真進行了整改,使產品質量達到了標準要求,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風波告一段落。

案例剖析:
食品安全問題從來不是小事情,快速消費品危機事關千家萬戶。發生產品危機就已足夠讓中國的消費者們緊張,更可怕的是,發生產品質量危機后,企業面對消費者的“沉默無聲”或者錯誤自救,都可能使企業毀于一旦。
但從該企業事態路線,我們仍然可以從危機管理的角度肯定雅士利的反應速度和應對策略,他們把標識的不合格與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巧妙地區別開來,并通過作為權威部門的工商總局為其驗明正身,終于獲得清白,這些做法要比作為前車之鑒的其他問題企業好得多。雅士利奶粉問題中,如果沒有企業的快速而正確的反應,即在三日內尋求主管部分來發布有利于企業的信息,而且企業快速召回標簽奶粉等閃電般的舉措,那么危機將蔓延和擴大。這是一大進步。
美中不足的是,在后續的報道中,即9月10日以后,企業的正面的有影響力的聲音再也聽不到了。企業沒有形成大的聲勢,沒有一個立體的遞進的組合的動作,所以企業的薄弱的執行力使得企業錯過了一次提升品牌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