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口負增長的時間表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人們又開始為人口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出現凈減少而憂慮。
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專家們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從2030年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那么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
長久以來,作為世界人口第一的中國,一直為人口的不斷膨脹所困擾。但如今,這種擔憂卻發生了逆轉。當人口負增長的時間表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人們又開始為人口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出現凈減少而憂慮。
眾所周知,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而人口的不同結構,又構成一國選擇發展模式的重要依據。對于中國而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之所以能夠取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口紅利”的比較優勢。
有關研究分析表明,中國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26%左右。也就是說,僅僅勞動力所形成的龐大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超過了四分之一。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疊加生育政策對人口出生率的抑制效應,中國的人口發展形勢開始出現了轉變。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顯示,1980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為2.31,1996年降到1.8以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已下降到1.6。
人口出生率的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劉易斯拐點“提前到來,也意味著人口紅利的退潮。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凈減少345萬。2017年,勞動年齡人口減幅達到578萬。聯合國的相關預測結果也顯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內持續加速減少,預計到2050年將減少2億人。
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單靠某一個方面很難扭轉這個趨勢。應對人口負增長還需綜合施策,比如鼓勵生育,延遲退休,降低婚齡等。目前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人口素質,以人口質量彌補數量。
未來,在依靠大量勞動力資源投入的人口紅利發展模式不再適用的情況下,為保證未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地發展,盡快向以科學技術創新為主要推動力的技術紅利轉變,幾乎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目前,技術進步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已經大大超過了人口紅利的貢獻率,達到了60%左右。由此可見,技術紅利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已經占據了主導。
特別是近些年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和發展,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從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轉變,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
目前,制約中國技術進步的因素多種多樣,既有來自國內的勞動力素質仍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企業技術投入不足等內部因素,也有來自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封鎖日益嚴重等外部因素。
因此,為推動人口紅利盡快向技術紅利的發展模式轉變,必須在大力改革科技創新體制和努力提高人口與勞動力素質方面多下功夫。
同時,注重拓展國際技術引進方面的交流,從而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和應用的發展環境,進而發揮技術紅利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動能,人口負增長所帶來的沖擊就能降低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