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產業政策更加突出普惠性,堅持競爭中性原則,注重與競爭政策保持協調性和一致性。政府實施旨在鼓勵微觀主體承擔風險進行創新的產業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這是因為:第一,對全社會有益的創新活動,對微觀經濟活動主體來說卻具有不確定性,企業要根據技術發展方向和比較優勢動態變化方向作出預判,既有可能享受成功的收益,也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失敗的風險。第二,技術進步的成果并不必然會滲透到社會的所有領域,從而也不意味著可以自然而然地促進整個經濟體的創新發展。第三,在經濟活動中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去除過剩產能等,都具有外部效應,僅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解決問題。
在實施產業政策的過程中,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關系最難拿捏,化有形于無形的關鍵在于把產業政策同競爭政策融為一體,使兩者協調發揮作用。應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確保要素和產品價格信號不被扭曲以及激勵機制正確。政府對待市場主體要一視同仁,無問所有制類型、無問規模大小、無問中企或外資,堅持實行競爭中性原則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原則,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產業政策要更多采用普惠性、功能性手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五年多來,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問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突破,不僅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創造力,也讓穩健前行的中國經濟韌性十足、更具活力。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在進一步做好上述四個方面工作的同時,還應該認識到:首先,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本身并非一成不變,圍繞這個問題的改革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因此,對問題的認識需要與時俱進,改革的重點也會發生變化。當前的改革重點仍然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行為,給市場自主調節和企業理性反應留出充分的空間。其次,在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之間,既要劃分出清晰的邊界,使之各司其職,又要發揮兩者的協同作用,無摩擦地產生協同效應。最后,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既需要足夠的歷史耐心使其全面發育,也需要時不我待地進行重點培育,通過深化改革,在頂層設計和于法有據的前提下推動制度創新。(作者:蔡昉,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