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肽場效消融治療、阿爾法機器人治療儀……這些聽起來充滿“高科技”色彩的治療項目,是當前一些民營男科醫院吸引患者的重要招牌。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一次治療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高科技”項目性質可疑,醫療效果難以評估,有的甚至加重了患者病痛。(12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某些醫院之所以喜歡推出“新療法”,首先因為可借此避開與其他醫院的正面技術競爭,掩蓋其技術力量不足的短板。“新療法”還可以對患者產生較強的吸引力,也可以成為提高收費的幌子。魏則西事件之后,醫學界開始反思如何更有效地管制這些看起來高大上但效果無法證實的“新療法”,相關規定也陸續出臺,尤其是近一年來,對未經證實的醫療新技術的臨床應用,明顯加大管制力度。
為堵住漏洞,今年9月,國家衛健委出臺《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第五條明確,國家建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禁止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對部分需要嚴格監管的醫療技術進行重點管理。“負面清單”限縮了醫療機構的審批權,一項技術只要列入“負面清單”,任何機構都不能再使用這項技術。
眼下,“負面清單”尚未建立,某些“新療法”仍會繼續存在。當務之急是盡快推出“負面清單”,對某些“新療法”形成約束,將患者置于保護之下。